白鹿原旁,浐河边,有一座小院,那是我的老家。
小时候,奶奶住在这里。我每年暑假回来,最喜欢去距小院不远的浐河边玩。一路上听着两边的蛙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穿过一大片水稻田,远远就能听到河水哗哗的声音。那时候浐河的水还很清,水量也很大,春天河两岸杨柳依依,鸟儿飞来飞去,生机勃勃的。
后来,我去市里上了中学,家也搬到了市里,便很少回去了。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去一下,那时候的我并不愿意在小院多呆,觉得冬天冷,夏天热,晚上也没有很多电视频道,更没有网络。每次回去都只是为了看看奶奶,对那里的房子和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多少留恋。况且那时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稻田没有了,河里的水也少了,而且变得越来越浑浊,河边一座一座的砂石厂里,机器轰隆隆的日夜运转。小院旁边的公路上,时不时的有拉砂石的大卡车经过,带过一阵阵尘土。
八年前,奶奶走了。
随后,家人对小院进行了翻修和改造,但大致布局依然没有改变。从那之后,回去的次数更少了。偶尔隔很长时间回去,也只是为了打扫下院子的落叶,防止太多而堵住下水道。
今年年初,有传言由于建高铁沿线的修理站,村子可能要集体拆迁,这意味着小院有可能保不住了。今天陪父亲回去给奶奶扫完墓之后,我又站在这座小院里,突然变的非常的不舍。
这几年,国家大力整治环境,河边的砂石厂全部关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站在小院里,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非常的接地气。院子的地上,虽然不像高层住宅的地板那么光亮,但是经过树叶、雨水、阳光的侵蚀之后,变得非常有质感和温度,脚踩在上面感觉非常的踏实。而墙边长起的竹子,它的根也在你脚下的这片地上,你会觉得自己离自然更近了一些。有了院子,在家就不只是在室内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过去得人们不说宅在家里的原因吧,因为那时的家是有院子的,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室内外切换,内心也更敞快。
除了地气,小院还很有生气。比如房檐下依然保留着给燕子搭窝用的小木板,自小时候起,每年燕子春天燕子会飞回来,飞来飞去给自己筑巢,孵小燕子,直到秋冬天再离开。除了燕子,鸽子、喜鹊也会时不时的落在小院的树枝上,叽叽喳喳。
伴着偶尔的鸟叫声,无形之中人的内心会变得安静。这种静不只来自周围的环境,来自背靠白鹿原,面朝浐河的那种踏实。更源于自己的内心——愿意将自己置于这里,出离平日的嘈杂。一个人生在这里,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都装在这里。不管经过多久,走到哪里,经历过什么,只要他回到这里,内心就无比的踏实和安定。
直到今天,仍然不确定小院以后能不能保得住。如果能留下来,我会时常在节假日带家人回来,一起坐在院子里吃饭、喝茶,晚上在房顶纳凉数星星,我想那时的星空一定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