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三国谋士中,郭嘉可以说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了。虽然他英年早逝,38岁便命丧乌丸,但或许是他在曹操早期的军事伐略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以及他充满神秘的传奇人生,后世评论郭嘉时,总会不自觉的对这位谋士肃然起敬,甚而还有水境先生“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论断。那郭嘉究竟有何才能?能让后世对他充满如此敬畏呢?
其有双功,亦有双德
功一也:水淹下邳灭吕布
在曹操与吕布的拉锯战中,有着三国第一神将的吕布毕竟不是鼠辈,想要攻克着实是一件难事,久攻不下之际,正是郭嘉出奇谋,献奇策,针对吕布坚守不出的策略,郭嘉将计就计,引水一举歼破之。
德一也:不求名利弃袁绍
在长达20年的隐居生涯中,郭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个谋士的职责,他广结好友,观天下局势,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始终在等待一个能赏识他的明主。作为当时天下最具权势的诸侯,袁绍可谓是吸引了当时的万千名士,然而郭嘉在与袁绍的交往中发现此人不过是虚有其表,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再度隐居。他不愿将自己的满腹经纶献给这个“富二代”,郭嘉有自己的追求,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谋士,他不甘屈身于袁绍,哪怕误了年华也在所不惜。
功二也:官渡之战定功绩
郭嘉将曹操与袁绍对比后得出的“十胜十败”论,可谓是洞察世事,明晓故理。为曹操拿下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一剂强心剂。
第一是“道胜”:袁绍礼仪繁多而杂乱,常为其形式所羁;然曹操“体任自然”,不拘小节。
第二是“义胜”:操“奉顺以率天下”,此举合天道,顺情义。
第三是“治胜”: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宽猛相济”,伸缩有度。
第四是“度胜”:袁绍任人唯亲;曹操则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第五是“谋胜”:袁绍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如“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
第七是“仁胜”:袁绍常为小义所困,却在大义上唯唯诺诺,不敢放权;曹操施恩德于天下,或疏于小情,无关大雅。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则明便青皂。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饱读兵书,用兵如神。
此“十胜十败”论,瞬间鼓舞了曹军军心,为之后的痛击袁绍打下了理论基础。而在攻克袁绍后,郭嘉还展示了他洞悉人性的奇才。他利用袁氏兄弟的矛盾,采取“合则生,分则死”的策略,隔岸观火,告知曹操只需稳坐钓鱼台,便可使兄弟阋墙,坐收渔利。事后的发展也与郭嘉料想的如出一辙,轻取袁氏集团后,江北尽收曹公彀中。
德二也:倾其所能献明主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遇到曹操后,郭嘉这座凤鸟也找到了栖身之所。他感激曹操的知遇之恩,是曹操给了他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作为乱世中依靠出卖才华谋生的士人,这一类人只拥有一个使命:沥尽心血为主公出力,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谋士都有机会得到主公的赏识,很多谋士倾尽一生,最终也只是落得个卖力不讨好的结局。郭嘉深知出名不易,直到提出“十胜十败”论后,他的才华也被曹操所熟识,随后他被曹操封为“军师祭酒”, 也就是首席军事顾问。郭嘉深知曹操给了他一切,于是不惜耗尽虚弱的身体也要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打击袁绍残余势利的乌丸之征中,郭嘉写出了人生最后一道破敌锦囊,安静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傅子》中记载了曹操闻郭嘉死迅时的三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而《三国演义》中提到了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的感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以说,郭嘉之于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谋士,而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惺惺相惜之感,二人在某种程度上也相互成就了对方。
吾常感奉孝之德,遂作一赋一诗以记之。
赋曰:
德哉奉孝,青史留名
胸怀远量,匿迹修行
本非夷齐,俟主而待
良马有策,远道可改
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方遇英主,尽其所才
动无遗失,过绝于人
痛击本初,收治江北
远征乌丸,命丧黄沙
哀哉奉孝,万古流芳
诗曰:
颍川自古出名士,奉孝秉才事曹公。
屡献奇谋定江北,天下谁人能继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