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幼时,师长便常告诫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余曾疑之,便以读试之,或不出三遍现其意,或百余便尚不能述之,故否此言,以为谬论。
余少年时,方知读书有所谓境界之说,好奇之,欲探究竟,得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深以为是,遂铭记心间。
一句话,可使国人读书数量超越韩国,赶上日英,信否?
2017是阅读量井喷的一年。这句妄断之词如何而来,得从2011年说起。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
此言极具能量:一年阅读少于70本书,你都不好意思混迹写手圈 。
此言一出,国人阅读量便井喷了。此言出自何人之口?为何言到书读,收效甚广?
以余观之,料想原因不出其二,一者是此句乃出自文学大家之口,此人必为业内执牛耳者,乃我辈之楷模,故信其言,奉其行,不假思索,暗暗窃喜之。
以幸得大家传授为荣,故埋头苦读,只求其量,不重其质,不思句意,不念词源,遂以为依此法,五日读一本,有朝一日,必将成为大家,想到此,竟满怀斗志了起来。
不顾其义,只念其音,虽翻阅颇多,亦获智甚少。
二者则是既得利益者别有用心为之,差能言善辩之辈,提笔带墨,撰一则文案,注:此语必要念及痛处,扣其心弦、模糊其志,画饼予之。 遂得此言(一年阅读少于70本书,你都不好意思混迹写手圈 )
写罢,念之,大喜,料定此言必极具传播性,故花重金,打通渠道,令人四处散播,日推夜进,不得停歇。
消几日,读书人皆论此言。霎时间,同窗好友、贤兄愚弟、门人贵客,皆以数量之多少为所得之多少,故皆大肆购书。
版权作者、书店掌柜、平台股东,见此状,无不喜之。
为此景长久,继而放言之:此股读书风潮,堪比盛唐,若此景常在,何愁中华复兴大业不可期?待到每日一本时,方为万国朝圣日!
欲此速读书,则其义不可得。欲得其义,悟其理,则速必缓。欲速则不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奈何急功近利者甚多,浮躁不实者甚广。有买者既有卖者,自欺者,别有用心者皆欺之。遂传授高效阅读的书籍大卖热卖,它不过是给了自欺欺人者一个堂而皇之的媒介。
只是浮躁症患者相信,在深渊之下必有洞穴,洞穴之中必有秘籍。果然,当他们放下理智与思想,寻寻觅觅,以为自己找到了。
没读过兵法,也敢称秘籍 将这扫地僧当成了隐士高人。
阅读的本味,该是慢性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