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聊三国118
秋风五丈原8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对于空城计的解读,现在普遍的说法,就是闻琴知雅意。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也活不了。即狡兔死,走狗烹。
《三国演义》里面说,司马懿打了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思考良久,给司马懿唱了一出空城计。
当司马懿来到城下的时候,看到城里非常安静,只有几个老卒在打扫街道。而诸葛亮正在城头焚香抚琴,身旁只有连个童子相伴。
《三国演义》里面故事,经典莫过于,诸葛亮独坐城头,两个童子、一把古琴,便吓退了司马懿十几万大军,真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
因为角度不同,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已经说了正面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诸葛亮、司马懿,深谙养寇自重之道。
因为《三国志》《晋书》等史书没提这事,所以说《三国演义》当中,空城计是虚构的。
但是,据明代兵书《百战奇略》的引用战例中。却又是真有的。
历史上的战争诸事,除了看史官所作的列传,也得多参考历代兵法著作。毕竟战例,在兵家著作中更详细。
兵书的性质,决定了其非戏说与野史。一般情况下,兵书中引用战例,应皆为考证过,真实发生过的。虚构战例,这兵书是无法传承下去的。所以,史上发生过”空城计”。
不分析细节,就当司马懿能够听到城头诸葛亮弹琴的声音。
诸葛亮能够沉得住气,那诸葛亮身边的童子呢?居然能够安安稳稳的,站在诸葛亮的身后,没有被吓哭了。这种心理素质,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
司马懿知兵却疑心重,这样的心态,没做出决定之前,做事不是非常果断。既然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破绽,后退才是保证自己安全的做法。
先入为主,司马懿不会想到诸葛亮会弄险,只是从心理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计策。想试探一下,明知道是诸葛亮的计策,还要试探,那就是拿士兵的命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会影响军心士气的。
做皇帝的对臣子不信任是肯定的,该用还是要用。如果司马懿真的看穿了诸葛亮的计策,肯定会抓住诸葛亮,这是天大的功劳。
曹操父子三代经营的曹魏,兵权抓得很严的,也不会让司马懿一家独大,重兵肯定会抓在自己的手中。再说,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暂时动摇不了曹家的根基。
即使司马懿真的抓住诸葛亮,也会让司马懿尽快入京,后边的战事也就没有司马懿什么事了。灭国的贪天之功,只能是曹、夏侯家的功劳。
说诸葛亮抚琴,司马懿识破了空城计,与诸葛亮达成共识。这种想法只是一些人自嗨,根本不懂军事。只是根据一些片面的资料,臆想出来的东西。
多读一些历史或者是兵书,会发现,小说与史实有非常大的差异。
参考资料:
(1)、《百战奇略》.虚战篇中的,空城计描述。
曰:魏延等诸将,率蜀军主力东出,诸葛亮自留万余兵守城。而司马懿督魏军约二十万西进。由于双方行军路线不同,使魏蜀两军意外错道而过。
魏军离城六十里时,斥候侦知,阳平蜀军兵力少,诸葛亮亲驻城中。于是,司马懿麾军急进,直扺城下。
从这里,须看到一细节。古代敌情下行军,斥候要前出远探六十里范围,这就是古代的行军制度,大军前方两翼,都要放出十里、数十里斥候。而所谓蜀军兵少,一万人实际也不少了。只是相对魏国大军,则见少了。
魏军在六十里远处,就查明了蜀军,然后抢占先机,急行军奔袭。如此,按时间差逻辑推测,当蜀军斥候探明魏军兵力规模,再返城报告诸葛亮时,魏军应已在距城三十里处了。此时,诸葛亮欲撤,已来不及。
(2)、万人之军,在先秦以后,便是中国历代军制中的一个战役军团编制。
《六韬》虎韬.军用第一。太公曰: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工匠三百人,此举兵军用大数也。
而根据军事常识,诸葛亮作为蜀汉最高军政统帅,身边必有精锐亲军护卫。而统帅所在,中军驻地,必然又同时是北伐大军的军资辎重屯集地。如此重要,仅老弱兵二三千守备?那是绝不可能的!
(3)、诸葛亮治军,对部队组织、体制编制、装备训练等等的尤为重视。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讲:就是他对整个体系的重视,远胜过其对于统军名将的重视。
”有制之兵,庸将率领也不致大败。无制之兵,虽有名将亦难大胜”此话就是诸葛亮的治军思想,语见于古代军事著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4)、曹操《军策令》曰:“督帅尚不当亲战”。
別以为,古代打仗只是提根长予、拿一把刀拼杀一阵。打仗,自古至今,拼得都是体系对抗。
但是,就算万事就绪,仍也不一定攻得下阳平城。原因无他,就因为守城之将,是诸葛亮本人,守城之兵,是诸葛亲自训练出来的劲卒。
(5)、诸葛亮逝后,司马懿又率魏国大军远征辽东,权力与恩遇,半点未减。
史书上,魏帝临终前,与司马懿最后一次见面。
天子执帝(司马懿)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及齐王即帝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
2024年07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