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打电话哭着对我说,她不想再待在家里了,做什么都是错,做的一点不顺他们的意就要被骂。现在还好,就骂骂几句,以前都是直接上手,我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我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朋友几乎是绝望地喊出了这句话,我的心里一时有些悲痛,倾听着她的痛苦,最终电话的那段化为揪心的呜咽。挂了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家庭“棍棒式”的教育磨灭了她对自己的信心,留下了一道道不可磨灭的伤痕。
朋友的事情不是个例,在中国大多数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是不打不成器,打了他就有记性了。”于是凡孩子做错了一丁点什么,都是指责为先,不问缘由,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把孩子给拨正过来,全然忘记了他们不过是一个孩子,成人都会犯错,何况只是落地几年的他们呢?全然忽视了他们只不过是在模仿世界,一举一动都是在绘画自己的世界。在父母的世界里,他们打交道的是形形色色的成人,在他们审视人的时候不由得带上了对成人的标准去考量对方,而这时孩子就成了可怜的对象了。
还有一点,朋友的父母也就是初中毕业一个月拿着死工资的普通工作者,这也是中国一些父母的现实情况。他们往往学历不高,没有一技之长,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们的脊柱。虽然他们也不曾过多的抱怨总是默默地承受,但内心深处对如今的状况还是不满的,期切着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发生转机,而所谓的转机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也把一些耐心和关爱给了孩子,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但美中不足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些观点和想法就偏离了轨道。他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才,把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梦想都加诸在孩子的身上,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把这个枷锁背在身上。孩子的小错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大错,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成功的步伐。
“你这样做,对得起谁?我每天这么辛苦是为了谁?”“我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让你长点记性”更有甚者直接明了地不顾孩子的感受“你这样做就是不孝,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能好到哪里去,亲人的一句恶意有时抵得上陌生人的百句恶意。他们的渐渐地陷入自我否定,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形成讨好型人格,不会去反抗,“连亲人都否定我了,我还为什么要努力的?我有什么用的?”脆弱畸形的心理情绪在他们做事时不时出来秀一波存在感,干扰他们的心绪,如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把自己包裹在没有人责骂的蚕蛹里同时也隔绝了一些人对他们赞美,他们会无时无刻地把自己代入那个环境中。
想到这里,又有些惋惜那位朋友。她和我是初中同学在学校里成绩尚可,不能说顶尖吧也绝不是垫底,只要在最后拼一拼还是能考上一所普高的,但她最后去了一所技校。问起原因,反正我干什么都不好,还不如再念个几年,学一门技术就去打工了。就算我上了普高,竞争那么大,我能考上大学吗?现在想想,当初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她的家庭有关。父母的声声否定让她彻底失去了面对世界的勇气,连带着面对自我的勇气。
人们对赞同有多渴求,那么他对否定有多恐惧。在人的天性之中就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现在的我们可能觉得有些批评否定没什么的,父母们就过过嘴瘾,我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就好了。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有自尊和面子,对父母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孺慕情怀。高明的父母会时不时对孩子给予适当的肯定,加深这种亲缘上的联系,稳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只局限于血缘,两者还应有一种更深的纽带羁绊,我认为这种羁绊是基于一种认同——双方的认同。
赫伯特*斯宾塞曾说过“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是增进行动。”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把自己引以为傲的处世道理或者是通过责骂孩子的方式让他们改正的想法都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也不顾孩子是否都理解了,匆匆一抛,就算是对孩子的一场教育。而孩子们的行动呢,他们也只关注行动的结果,不关注过程。在最后行动的好坏就决定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一纸判书决定了他们的的生死,纸上是黑的就是黑的,纸上是白的就是白的。
这种过于追求孩子成才的心态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直至孩子在他们的打压下不敢成才,又转化为自己孩子是废材的怨恨中,连同那废柴孩子也看不顺眼了。
“骂”往往是同“打”结伴而来的,往往有些脾气暴躁的父母,话还没讲上几句就开始对孩子动手,有时干脆粗暴地话都不说直接开打。在小学时,有位同学没有写作业,老师把家长请过来要了解情况,谁知家长一到教室逮到孩子,就一脚踹过去了,当时他就趴在地上起不来,还是老师最后把同学扶了起来,拦住了家长再要动手。当时的我们也就十一岁左右的样子吧,嘻嘻哈哈地和同学玩闹颇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但那一脚真的震住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而那位同学往后就越加地沉默,最后也没有在学校里见过他了。听说回老家念书了,听说出去打工了,听说了很多很多.......
生理上的痛有吗?有!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苦。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连自己可能小心维护的自尊都被踩在地上碾压。这样的做法,孩子就会知错就改了吗?情况不然,过激的行为只会激发人体内的叛逆分子,长此以往就会累积成怨恨。
原生家庭的创害对孩子影响是巨大的,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是不可揭去的伤疤,不愿意把它们告诉身边的人,只能一个人在无人的夜晚独自舔舐着。有时他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补自我,有时他们甚至都不给自己修补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教育途中,“棍棒”纵然可以起到些许作用,但不是唯一方法,在他们的路上适时鼓励引导,积极交流,互相认同,或不失为一种可替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