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说一个故事:
有一天,王家的户长受不了家庭的战火,于是前往李家来请教这是什么道理。
老王问:“你们为什么能让家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
老李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
老王正感疑惑时,忽见老李的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过去,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
站在大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
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老王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已经知道答案了。
如果一开始,拖地的婆婆就责怪跌倒的媳妇:“怎么走路不长眼睛,真是活该!”其他家人若不理会她的感受而哈哈大笑,那么李家还会有温馨柔和的气氛吗?
很多人抱着“都是别人的错”的心态,很难与身边的人相处。
古人云“君子反求诸己”、“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倘若反观自身,看到自己要提升的地方,不仅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是我今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则故事,对自己很有启发。
自己身为家长,有时候在孩子面前会很强势。总觉得自己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有时还会强迫孩子接受,甚至会动粗,噼里啪啦将孩子打了一顿,打完还说:“你说我打得对不对?”我把这样的事情讲给同事听,同事说:“你简直就是法西斯!”我当时还很不以为然。唯一还算幸运的是,我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扛着一面大旗——“都是为你好”!
当家长是唯一一个没有岗前培训就上岗的职业,所以当家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提高,那当然就没有白当一回家长。
有幸我在这个当妈妈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学会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而不只是我的附属物。
我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我永远都是对的”,“错的是你”。如果是我的错,我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我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孩子会接受我真诚的道歉。二、孩子也会以我为榜样,如果他错了,也不再强词夺理,会发自内心地道歉。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自然和谐了许多,不再剑拔弩张。
不知是因为我有了这个意识去尊重孩子了,还是因为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变得宽容了,反正我现在不愿意出手就打,取而代之的是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话。
现在还有一个说法:并不是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都很叛逆。一份跟踪调查表明,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家庭关系和谐,有自由成长的空间,那么他的青春期就会很顺利的度过。当然也希望我的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但愿我现在的觉醒还不迟。
记得有一次在公公家吃饭,吃完饭闲着没事儿,公公怅然若失地说:“唉,我家四个孩子有三个都不跟我讲话,只有这个小丫头住得这么远还吧啦吧啦跟我说话,一天打几个电话。”
老公姊妹四个,现在都已结婚,老大老二在本地,老三老四一个在湖北宜昌一个在江西南昌。小丫头就是这个嫁到江西南昌的老四。
公公姊妹八个,原本在自己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一向很强势,一开口说话就四个字“我跟你讲”,婆婆一向很怕他,只剩下唯唯诺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动辄打骂,有时还会让孩子自己打自己脸。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更谈不上向孩子道歉。
当他生小丫头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大概多了些宽容和父亲的慈爱,对小丫头也就宠爱有加,据说都十来岁了还坐在腿上,所以小丫头也就多了几分任性和自我,性格也格外的开朗,整天吧啦吧啦说个不停。这不,虽远嫁南昌,每天都打几个电话,你甚至都知道她中午吃了些什么。而另外三个即使见了他,面对面,也跟他没有话说,似乎就根本没有和他说话的习惯,更谈不上聊天。
可惜公公在六十岁的年龄才有这样的感慨,不知道对自己是否有过反思。只是即使反思了,却早已错过了对孩子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更严重的是,这个家庭是我老公的原生态家庭,老公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虽然学历很高,但和孩子相处方面却和他爸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的原生态家庭对他的影响一直都在,而他自己却意识不到。
由于我的觉醒,现正和老公积极沟通,以期能够慢慢改变他。当然也不光是和孩子之间,夫妻之间同样需要认错、道歉。
去年12月份,在报纸的广告上出现了“中华名族”,是我负责的版面,无论如何不能推卸责任,我第一时间给总编打电话道歉,然后就给分管副总编道歉,我说以后会引以为戒,更加细心。正好见报那天是他值班,他说他也有责任,不能只怪我。好了,问题迎刃而解。
道歉的意义首先在于心态,在于认识到错误,然后就是改正。
真诚的道歉是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