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认识引入到行为研究之中。如:社会学习理论
1、主要观点:
新旧行为主义统称学习论范型:强调外部力量而不是个体内部力量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差异主要或全部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经验的差异。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1)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人与动物出生后不学而有的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本领。新生儿具备70多种。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
2)实验:狗进食实验
3)条件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ohn.Broadus.Watson
1)生平:1878-1958,爱攻击(不流血不休)、建设性活动(12岁的木匠,终身爱好);求学于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安吉尔(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1913年《一个行为主义者视野中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诞生;
1930年以后成功的广告商。
2)1920年,对八个月的婴儿阿尔伯特的实验
意义一:巴的实验对象是动物,被质疑能否推广到人身上,其对象为八个月的婴儿;
意义二:情绪的来源:弗认为来自受压抑的潜意识或本能,实验显示并非如此;
问题:伦理问题
4、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1)生平:1904-1990,出身于律师家庭,学了英国文学,想当作家;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15岁漂流,废锅炉改蒸汽炮);大学执行着极严格的日程表,早6点到晚9点,没电影,没约会。
2)有机体的反应分为应答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前者为刺激-反应;后者是反应-强化。后者即有机体以自已的某种操作行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人类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
巴的经典条件反射和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都均只能解释其中部分,即应答性反应。
3)斯金纳迷箱实验:白鼠习得按杠杆获得巧克力豆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个体自已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4)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认为学习是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
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和解决的了。
5)强化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强化。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的,而不是对人。
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强化: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种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包括三部分:一是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二是紧接着出现一个后果;三是结果导致行为在将来被加强。
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前者是当目标行为出现,及时给予喜欢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后者是当目标行为出现,及时撤消其不喜欢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惩罚也分正惩罚和负惩罚。前者是当目标行为出现,及时惩罚,减少其行为发生的概率;后者当目标行为出现,及时撤销其喜欢的刺激,减少其行为发生的概率。
强化VS惩罚:强化目的增加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即培养新的行为。惩罚是为了减少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即改掉不好的行为。
正VS负:正是给予;负是撤消。正强化:给予积极刺激;负强化:撤消消极刺激;(正/负强化结果都是使行为发生概率增加);正惩罚:给予消极刺激;负惩罚:撤消积极刺激;(正/负惩罚结果都是使行为发生概率减少)。
注意:乐乐一啃手指,就说乐乐(刺激要及时),乐乐停止,就停止说(如果依旧不停说,次数多了,乐乐可能自暴自弃,对着干)。
6)斯金纳的人格观点:
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
不接受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人格或自我概念。
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
5、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1)生平:1925-,出生于加拿大,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2)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特点一: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特点二: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四阶段(即心理过程):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2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3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4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3)班杜拉的实验:孩子--成人对待充气娃娃行为
4)自我效能感理论:对自已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预期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指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
效能预期:指个人对自已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结唤醒、情境条件
5)人格的适应: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认为不必从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史。
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已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
治疗方法是让来访者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新的行为。恐蛇症和社交技能训练。
PS:华生 s-r 巴甫洛夫经典 斯金纳操作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
原来我一直坚持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找到知己的感觉: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认为不必从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