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百日成长打卡营56】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曾被身边人的情绪深深地伤害过,也许因为自己的情绪化吃尽了苦头,因此我们视情绪为洪水猛兽,将它囚禁于牢笼之中。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克制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的时候让自己压制怒火,悲伤的时候让自己克制悲伤,甚至开心的时候也要喜形不露于色……
当我们这样看待自己情绪的时候,自然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给别人冷静、沉着、理性的印象。
试问这样的自己快乐吗?活得幸福吗?
我们真的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如果不控制,我们又都深受情绪所害。面对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情绪究竟是什么?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通常分为喜、怒、哀、惊、恐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
情绪是我们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人们常常将情绪分为两类,一类叫“正面情绪”,如“喜悦”“自豪”等;另一类叫“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恐惧”等,遇到这类情绪想要逃离或者回避、甚至把情绪压抑下来。
那么压抑下来会有什么代价呢?我们以“愤怒”为例,看看情绪是个什么东西。
愤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情绪,每当事情不如自己所愿、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感觉自己被侵犯时,人们就会感到愤怒。
当有愤怒情绪时,人们会变得有攻击性,这种攻击的行为往往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愤怒过后,人们往往会后悔自己的愤怒给别人及自己带来的伤害。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人们开始学会把愤怒压下去,还美其名曰“百忍成金”。
殊不知,这种“忍”会向内攻击,让身体受伤。
同时,愤怒是一种能量,压抑下去的愤怒并不会消失,它只是暂时停留在身体的某个位置,当人的愤怒不断被压抑下来时,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总有爆炸的一天。
愤怒发泄出来会伤害他人,压抑下来会伤害自己,那如何是好?
我们首先来认识“愤怒”,引发愤怒通常有如下四种压力源:
1.痛苦的感受(来自心理感觉)。
2.痛苦的知觉(来自身体)。
3.一些让人纠结和挣扎的事情。
4.危险的时候。
人们面对上面这些情况时,为了避免碰触自己的痛苦感受,会产生一种叫“愤怒”的情绪,用这种情绪终止我们感受痛苦、脆弱或者无助,把内在的痛苦转向对外的攻击,所以说,愤怒是一种次要情绪,是一种防卫机制。愤怒可以让我们无须面对痛苦,通过攻击、逃跑、隔离等方法,停止压力。
我们能够透过愤怒去正视底下的痛苦,接受痛苦带给我们的有效信息,我们就会成长,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我们需要觉察。所谓“觉察”,就是注意到一些潜意识里的习惯性反应。潜意识里有很多反应模式,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求存系统。
求存系统
远古的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们每天都会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野兽或者猎物,处于危险中。面对其他动物,人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
1.攻击。当人们有把握战胜对手时,就选择攻击,将别的动物变成自己的猎物。
2.逃跑。当面对那些比自己更强大的动物时,人们会选择逃跑,确保自己的生存。
这就是存留在我们基因中的求存模式,这就是愤怒的自然反应原理。
我们可以把这种潜意识的反应提到有意识的觉察中,请“求存系统”暂时缺席,不参与到生活的琐事中,我们就能保持觉察。
最好的训练就是当我们感觉到愤怒时,深呼吸,问自己:这是跟生存有关的危险事件吗? 答案如果不是,再直面愤怒底下的痛苦情绪,接纳它,跟它在一起,把它的力量化为勇气,平和而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会发现,你不仅有力量,而且还充满智慧。
情绪的力量是整体的,只有自由地体验各种情绪,才能感受到更多流畅的情绪。
承认和接纳我们的情绪,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功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并且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力量。
如果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忽略其他情绪,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体验生活。就如纪伯伦所说:“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越深,你便能容纳更多的快乐。”
作为消极情绪的悲伤同时也是一种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更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恐惧的体验虽然让我们难受,却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和对潜在问题的警觉,从而获得正常情况下不能得到的信息,迅速作出战斗或逃避的准备。因此每种情绪都值得我们由衷地赞赏。
还有其它几类常见的负面情绪,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1.嫉妒
嫉妒是指人们为争取一定的权益,对比自己优越的人怀有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嫉妒有什么用呢?嫉妒告诉你,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有多么想要。跟愤怒一样,嫉妒本身没有问题,因嫉妒而产生的某些行为有问题。
记得有人说过,要成为城市里最高的大厦,有两种方法:一是摧毁比自己高的大厦;二是在打好坚实的基础后不断建造。由于嫉妒的人们普遍选择前者,所以,世俗把嫉妒看成一种邪恶。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第二种方法,嫉妒其实就是一种力量!
2.悲伤
悲伤是理解世界的门径,是人与人连接的情感之一。悲伤是一种另类的才能。悲伤所带来的哭泣,可以释放紧张,缓解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
美国学者研究后发现:悲伤时的眼泪可以排毒,人们在痛快地哭过后,自我感觉都比哭前好许多,健康状态也有所增进。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哭泣后,情绪强度一般可减低40%。
3.焦虑
焦虑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基本情绪,过度的焦虑是一种病理反应,会严重影响健康,所以人们对焦虑都有一种排斥心理,认为这是不好的,是一种“负面情绪”。
然而适度的焦虑却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焦虑让我们聚焦未来,让我们更加谨慎细致,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不足,避免重大失误。
4.无聊
无聊是一种此刻所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心理体验。无聊感的产生是价值观改变后而注意力没有改变的结果。
无聊感在提醒着你,此刻所做的事情并不符合你的价值观,无聊可以让你深思生命的意义,甚至迫使你采取改变行动。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无聊,那么这份工作可能不适合你,顺着这份感受你或许可以看到内心正在对你说你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聊,这种感觉会问你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无聊可以让你进入深层思考,无聊可以让你充满创意,无聊提醒你是时候改变了……
5.恐惧
恐惧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比较强烈的害怕情绪。我们总认为恐惧是不好的,一个有恐惧感的人是个胆小鬼。
殊不知,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保命情绪,就是这样一种情绪让我们人类存活到今天。
勇敢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一边恐惧一边面对。恐惧让我们注意安全;恐惧提醒我们做事的边界,让系统更加平衡;恐惧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每一个负面情绪都有自己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它、面对它,接受它带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将受益无穷。
面对情绪我们该怎么办
情绪是内在给我们传递的一个信号。我们的大脑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欺骗我们,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合理化”。
而情绪却非常忠于我们,它绝不会欺骗我们,它只是忠实地呈现出一个信号,愤怒提醒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领地;悲伤让我们创造空间,疗愈内在创伤;恐惧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小心谨慎;焦虑让我们聚焦未来,未雨绸缪……
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运用这些力量,而不是压制它们,我们的身体会更加健康,心理状态也会更加健康,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那么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呢?
1.接纳
情绪来时,它也是有任务的,如果你拒绝收下它向你传递的信息,它也会像快递小哥一样,一遍遍反复地干扰你。
情绪是来向你传递信息的,你收下它向你传递的信息,它就不会再干扰你了,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接纳。
所谓“接纳”,就是允许情绪的出现,有情绪是可以的。
接纳对孩子有效,对大人同样有你会神奇地发现,对方的气越来越小了,因为他的情绪被你看到了,情绪的任务完成了,它当然功成身退了。
对自己呢?也是一样的。当你感觉到有情绪时,如悲伤,你跟自己说“悲伤是可以的”,让自己在悲伤中待上一会儿,你会发现,悲伤不会再干扰你;如果你感觉到恐惧,你同样可以跟自己说“害怕是可以的”,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没那么害怕了。其他情绪也一样,只要你接纳它,它的任务完成了,就不会再干扰你了。
2.收下情绪的礼物
情绪是一位信使,它是来给你送信的,你要收下它给你的礼物,并且感谢它,它的任务才会完成。就像快递小哥一样,你签名收下包裹,感谢他,他自然会离开。
愤怒让你保护自己,悲伤提醒你需要成长,恐惧让你做事小心,焦虑让你加倍重视未来……每种情绪都有它的功能,都有它的任务,所以当情绪来时,你先接纳它,然后问它:“你想告诉我什么?”
当你自己有情绪时,接纳完情绪后,问你的情绪,它想告诉你什么。
你的潜意识也会告诉你很多答案,这些答案里隐藏着丰富的礼物,只要你相信里面一定有礼物,你就会用你的方法打开它,直到你收到那份珍贵的礼物为止。
3.一致性表达你的情绪
面对情绪,光有接纳、收下情绪带给我们的礼物这两步还不够,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就此结束,这份能量还在,于是有人就会向外攻击,有人会向内压抑,而向外攻击会伤害别人,向内压抑会伤害自己,这都不是一个好方法。
最好用“一致性表达”的方式,表达出你的情绪,让情绪能量流动起来。
所谓“一致性表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发展出来的一个方法。一次良好的沟通,通常要考虑三个要素——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境。
如果这三个要素都能关注到,沟通就是顺畅的,情绪的能量就会流动起来,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会伤害对方,同时又能使双方共同努力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沟通少考虑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就会造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误会。
当一个人在沟通中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只关注到自己和情境,他会习惯性地指责对方,这种沟通模式叫“指责”;
若一个人在沟通中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只关注到别人和环境,他会习惯性地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种沟通模式叫“讨好”;
如果一个人在沟通中既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又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只关注到情境,也就是焦点只放在事情是否合理上,他的沟通虽然能够做到客观理智,却考虑不到沟通双方的感受,这种沟通模式叫“超理智”;
在沟通中同时忽略三个要素,遇到压力时马上转移焦点,逃避压力和责任,这样的沟通模式叫“打岔”。
“一致性表达”:当感受到情绪时,把它说出来,在说的同时,能照顾别人的感受,又符合当时的环境范畴,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感受的感受,决定你生命的品质
大部分人误以为高情商就是“不生气”,或者说情商高的人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于是,人们终其一生都在与情绪作斗争。
而另一些人则屈服于情绪,受情绪所掌控,或者完全忽略情绪。
面对情绪,不管是与之斗争、受控于情绪还是忽略情绪,都把情绪当作敌人,这都不是情商高的表现,相反,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人陷入痛苦的旋涡中。
比如说,你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当你感到“愤怒”时,你就会使愤怒本身产生另一种感受,可能是“自责”,心中会有一个评判的声音对自己说:“你怎么可以愤怒呢?”可是,对于愤怒又无能为力,于是一种“无助”的感受又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而“无助”可能又带来了“痛苦”……这样,“愤怒”“自责”“无助”“痛苦”等感受交织起来,就变成了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叫作“气得说不出话来”。
你曾经有过这种无以言状的感受吗?活在这种状态下好吗?这样的人生有品质吗?
对“愤怒”产生的“自责”“无助”“痛苦”等,我们称为对感受的感受,这种对感受的感受,直接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品质。
当我们能够心怀感激地面对情绪时,我们就能够轻松自如地用一致性的方法与他人相处,用情感与人连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与人沟通。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情商吗?
只要我们清楚地确信情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是这些感受的真正拥有者,我们就能与这些感受合而为一,与自我深深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就会充满能量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很多人不断在追求修炼的“活在当下”的美好境界。
一个能善待自己情绪的人,同样能够善待他人的情绪。如果你能够生活在这样的人身边,你是幸福的,因为你随时会被他们所温暖,你能感觉到被充分接纳,当你被接纳时,你会充满力量。这样的人不就是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发光体”吗?
队友总因为一些小事,忍不住焦虑和恐惧,于是他总习惯的指责别人,因为他忽略了别人的感受,用“超理智”的沟通方式,他把焦点只放在事情是否合理上。
想起昨晚上的一件事情,平常我们都是七点吃饭的,昨天晚上也一如往常,时间没有到,他就说他肚子很饿,抱怨饭菜还没有做好,指责我的拖拉及不负责任让他挨饿。
我想,小妞刚睡醒谁都不要,就要我抱。我也已经让大妞先炒菜了,而他并没有提前跟我说把吃饭时间提前。这让我感觉到愤怒。
我感受着自己的情绪,我带着小妞,他一直在玩游戏,从来不帮忙做饭,就因为这样的事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指责我。我接纳自己情绪,我是可以愤怒的,我看到了队友的情绪饥饿让他难受,我学着用“一致性沟通法”,
告诉他,“我听到你说肚子饿了,这真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因为我要带着小妞,而且也让大妞先炒了青菜了。汤也好了,鱼也蒸熟了,还剩下一个肉菜,正在炒,你可以先吃点饭,马上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我们七点的吃饭时间太晚的话,我可以提前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做菜。”
队友马上停止了唠叨,说,“可以提前半小时吃饭。”因为他下班有时回家晚,所以为了全家人一起吃饭,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晚上七点这个时间吃饭。当我可以觉察到情绪的时候,往往很多时候就能开始接纳它,透过情绪看到引发问题的根源。
情绪无关对错,也无关好坏,需要我们都认识到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可以接纳它,很多情绪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
当我们聚焦于情绪来源时,考虑三个要素——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境,学会用“一致性表达”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就更好的流通,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解决问题。
面对情绪时,我们先接纳它,接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礼物,然后用一致性的方法表达它,那么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情绪,对感受的感受都会是“感激”。那么面对情绪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更好的管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