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因为做节目,收集了很多儿童教育方面的节目来听,发现一个现象,差不多所有节目都会说到一个问题:商场里,孩子非要一个玩具,哭闹不走怎么办?教育专家和爸爸妈妈们,似乎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这个问题也成为育儿经典问题,并且历史久远,从我小时候,它就作为育儿必答题存在着。这个现象很有趣,孩子一定会哭闹着要一个玩具吗?为什么大家对这个问题那么热衷和纠结?甚至在孩子本来没有这个问题的情况下,制造出这样的问题出来。家长朋友们,你们的孩子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吗?你们确实在为这个问题烦恼吗?它确实存在吗?
单从我的孩子身上来看,是没有发现孩子有这方面很突出的表现的。我很少感到这是一个值得困扰的问题。我孩子并没有为了某样东西而疯狂,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可能是她想要的东西基本上都已经拥有。即使暂时没有,但她知道,只要是她想要的,在我们承受范围内的,合理的物品,以后我们也一定会满足她。既然已经满足,那就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玩具而疯狂了吧。
那么,孩子到底要不要满足?可能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培养自制力和自控力,他们应该从小养成自我节制的能力。不能惯孩子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坏毛病,孩子要学会节制控制自我的欲望。欲望要被控制,可能来源于一个假设:如果不控制,孩子的欲望是会不断无止境增长的,直到无边无际,最终无法收拾。
从我的孩子成长过程来看,孩子的欲望一直都有,却也一直在可控范围内。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欲望,他要吃要喝要安抚,不满足就会立刻大哭。这时的家长是否应该立刻满足呢?有一种说法是不要,让孩子哭一哭,不能惯他一哭就抱的坏毛病,这样就放不下了。可我不管多累,只要孩子哭,便会抱起来安抚,让她感受到安全,不怕有妈妈在。孩子最初时的安全感,对于人的信任,就在这时建立。因此,婴儿时的需求必须即刻满足。与妈妈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婴儿,长大时,会变成一个情绪稳定,通情达理的孩子。
当然长大的孩子又会有他的欲望。他可能会说,糖很好吃,我想吃糖。我想要汽车,我想要娃娃。但我发现这时的孩子对玩具欲望很简单,并不昂贵。只是出于天性使然。男孩子爱枪爱汽车,女孩子爱房子爱娃娃,但只要是汽车是娃娃即可,他们绝不会做价值上的判断。这些欲望出于天性,并不非分,是孩子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准备,一定要满足。
孩子对糖果零食的欲望,我的做法也是尽量满足。在我认为的安全的范围里,孩子想吃零食时,我都会满足他。当然如果孩子不要或者没有要求时,我是不会主动给他零食的。这样做,也是为了不让孩子有匮乏的感受。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并没有因此变得贪得无厌,反而对零食会看淡很多,不会认为糖果零食是一种非常好吃,非吃不可,非常珍贵的东西。应该让孩子感到零食很普通,和正餐一样普通,也没有多好吃。我们不要给零食加上神秘又珍贵的色彩,零食也不是洪水猛兽。那些对零食有特殊癖好的孩子,一定是在童年受到特殊控制的孩子。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厂长威力旺卡先生,就是在童年受到特殊控制,长大后对糖果有特殊癖好的人。
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害怕欲望泛滥,想要控制,这很正常,源于现代人,道德对本能的恐惧。但也不能过度压抑,过度压抑本能,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让本能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流淌,看到欲望的真相,满足那个欲望,它就不会变成怪兽出来捣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