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六一儿童节。支付宝趁势做了一个营销宣传,主题为
今天我们都是宝宝
同时作为节日彩蛋,支付宝在大家的昵称后加了宝宝两个字,用户无法手动修改。
对于这个节日彩蛋,我个人是没什么意见的,虽然我十八岁快两千天了,但我也还是个宝宝呢~
但就效果来看,对不少人而言,他们最初的反应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从产品和运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从产品角度看
要分析这件事,首先要从支付宝的产品定位说起。
支付宝作为一款金融产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该是第一考量。强制修改昵称属于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一种,侵犯了用户的根本权益。谨慎的用户会联想到,支付宝既然能直接改用户的昵称,是不是可以随意修改余额信息,能直接替用户发很多东西?由此油然而生出不信任感。
随意修改用户资料对于支付宝这个以安全为根基、支付为核心的产品品牌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较于微信的付费看图、520临时红包提额等令运营汪们折服的活动,支付宝之前在春晚推出的敬业福活动和这次的六一宝宝的活动都是骂声多过好评。
正如知乎上网友所说
阿里一直想做社交,但是一直又不足够了解人性。
很多时候阿里的产品想在社交上做的突破,都有点不会撩妹强行搭讪的感觉
从用户群体看
2015年易观智库在用户统计的基础上表明支付宝的活跃用户超过6亿,支付宝内部人员在2015年年末给出的保守数据是2.7亿。无论是6亿还是2.7亿,一个小小的改动影响到的用户数目都是相当大的。
从年龄上层次来看,年纪较大的群体对这种称“宝宝”的自嗨行为并不感冒,接纳度较高的主要是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虽然目前笔者并不知道年龄较大的群体占整体用户的比例是否很小,但支付宝牺牲一部分群体来取悦核心用户是否值得,这是值得考量的。
支付宝并没有考虑特殊用户的情况,例如知乎上就有用户吐槽,自己的支付宝昵称从“吸收知识的海绵”变成了“吸收知识的海绵宝宝”,让人感觉莫名喜感的同时,不得不反思支付宝如此草率的行为是否有设身处地考虑过用户的个人体验。
对比别家的营销方式
相较于此次支付宝的营销方式,微信和优步等其他平台则显得克制很多。
虽然同样是想表达【宝宝】这个意思,微信采用的做法是发“我还是个宝宝”掉奶瓶雨的方式。
优步则是在车子上加上了婴儿的标志。
两者都采用了不打扰用户的方式。
而滴滴出行则是趁着六一儿童节上线了“宝贝计划”,推出了专为接送孩子上下学而推出的预约出行服务。娱乐性和话题度虽不如支付宝,但却是围绕产品本身很实用和贴心的功能拓展。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如果还是同样做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不强制修改用户资料,不触碰用户隐私是底线。
依笔者拙见,我想到以下几种修改方式,供大家参考(你们要是有其他不错的想法,可以留言交流~~)
1、设置“宝宝专属红包”,给对方发定额红包且对方接收之后即可自动为对方加上宝宝的后缀。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给部分较为年轻且活跃度较高支付宝用户开放权限增加宝宝头饰或加上宝宝昵称且可手动取消。
3、可以进行“邀请好友助力,让我秒变宝宝”的营销,借助好友的帮忙点亮专属宝宝标志,既进行了用户区分,又起到了增加社交和话题度的效果。
后话
之前看到腾讯某位创始人一篇文章,讲到产品人的克制,深有感触。
他其中讲到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产品的出发原点,应该是更优雅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让团队短期考核利益最大化。以用户皱眉头不开心换取的利益,就等于在透支产品的信用。透支行为自然是无法持久的。
好的产品是朴素的,为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初衷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并不是纯粹为了KPI和话题度存在着的。
坚守克制,不忘初心,惟其如此,才可以走的更远,也最终会有更好的商业回报。
作者:文婷stephanie
外表不坚强,内心不怯懦,互联网产品新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