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备课组的王老师出了一道关于“回味”的作文题目。我私下以为,这个题目很有意思。于是,在作文教学之余,意犹未尽,写下了下面这一段文字,以求得备课组以及其他语文同人的批评。
还是先来看题面。作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我以为,回味的过程不仅仅是再次感受,深入理解,而且是沉淀,甚至是升华的过程,所以夫子有言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味的意义真的重大。
什么是回味?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对于过往生活的审视,就是回味吧。我觉得,对于过往生活在感性上的重温和理性反思,都是回味。人是非理性的动物,重温和回味或许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吧。记得我以前写这样的句子“回忆总爱/悄悄躲在/身后/亦步亦趋/当你走累/(停下休息或者)回过身/他便与你交谈了……”陶潜《还旧居》的诗中写重回六年前旧居的感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的名句指的就是这样的回味。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的永远静立不动。”在时间永恒的长河中,人是一种偶然的存在。面对飞逝的时间,人的努力是徒劳的吗?未必,席勒对于时间的感知早已被后来的诗人推翻了。是的,因为人有回味的利器来对抗这线性的时间、单行道的人生,人类甚至可以让“昨日重现”(卡朋特的经典曲目)。
“我想我知道这是谁的树林/他的房屋在邻近山村;/他不会见到我停留在此/静观他的树林,大雪充盈。//我的小马一定感到惊奇:/停留在无人之地?/在林子和冰湖之间/在这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请读读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逗留》的诗,感受那回味的独特和美好。是的,当遭遇黑暗,遭遇大雪,遭遇转折等等的情况下,人们都会回到过去,停留在那只有自己的“无人之地”去重温和回味,去感慨和疗伤。
华兹华斯说,诗起源于经过沉静中的回味来的情绪。回味,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也是一种审美的情绪。因为,过去了,当时的兴奋和热烈虽然还记得,但是已经变淡了,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观照,以及理性的升华。所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这个后面的“痛”的感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情绪了,有点类似于《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那种情感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马克思也说:“一切历史事实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这或许就是读史和回味的作用吧,因为在其中,你能够探究出发展的潮流和兴亡之道,你能够获得一种智慧。
普希金在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我》的诗中劝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是的,因为经历,所以特别有感受;因为已经过去,所以那一份情感渐渐冷却,少掉了烟火味、热烈劲;因为退后,离开了一些距离,所以看得更加真切,想得更加全面,于是自然多了一份静观的理性。走过的道路都是财富,流下的泪水会变成珍珠。这也许就是初中生写作本次作文的意义吧。
朱光潜在《谈静》一文中,这样说:“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一般人不能感受到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这里,朱先生的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而这一份空灵不是空洞,空白,而是充实之后的简约。宗白华先生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心灵既是空灵的,也是充实的”。是的,一个伟大的诗人既要善于体察精微,又要善于超越,既要敏感,又要深刻。他对于外物既要重视,“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也要轻视,“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出自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
“当新年的钟声缓缓地敲响,当温暖的祝福声在耳边响起,当过去的一年已经成为往事,成为那亲切的怀恋,当你推开新年金色的大门。亲爱的,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你的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愫?那留在你心灵深处的记忆,留在你记忆底片上的影像还是如此鲜活,如此扣动你的心弦。
走过的道路都是你的财富,流下的泪滴都会变成珍珠,是的,记住意味着丰富,经历意味着成长。请跋涉到岁月深处,请停泊在心灵深处,采访岁月,回味过往,静下心来聆听岁月的钟声、生命的回响。”
这是我作文教学设计中的一段煽情导语。写完以后,很是有一些得意,不过,上课以后却发现了问题。学生们因为课件中展示的照片而群情激动,而少了一份冷静。是的,在值得停留处,停下脚步,在值得回味之处,慢慢回味,我的作文教学设计,是不是还需要减少一点抒情,引导学生退后一些,再退后一些,再冷静一下,在安静一些,静静思考一下?
或许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能够在渐渐淡然的旁观中,生出一些理性的启发,发觉出一种别样的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