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最厚,蛛网膜次之,软脑膜薄而透明紧贴脑组织并深人沟裂内。
(―)硬脑膜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坚初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外层为骨内膜层(endosteal layer), 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为脑膜层(meningeal layer),较外层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颅盖骨骨折或硬脑膜血管损伤出血时,可在硬脑膜与颅盖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在颅底处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 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脑脊液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入颅处移行为神经外膜,在枕骨大孔的周围与硬脊膜相延续。
硬脑膜不仅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折叠形成板状突起,称硬脑膜隔(septum of dura maler),深人脑各部之间,以更好地保护脑。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不易止血而容易形成颅内血肿。 硬脑膜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等供给营养。
1. 硬脑膜隔
(1 )大脑镰(cerebral falx):是硬脑膜内层在大脑半球纵裂内垂直向下的折叠,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2)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形似幕帐,伸入大脑与小脑之间。后外侧缘附着于枕 骨横窦沟和题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形成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incisure)。切迹与鞍背之间形成一环形孔,称小脑幕裂孔(tentorial hiatus),其间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 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也称海马钩回疝)而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3) 小脑镰(cerebellar falx):连于小脑幕后部的下方,自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4) 鞍膈(diaphragma sellae):位于蝶鞍上方,连于鞍结节和鞍背上缘之间,封闭垂体窝,中 央有一小孔容垂体柄通过。
2. 硬脑膜窦
(1 )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前方起自盲孔,向后汇入窦汇 (confluenceofsinuses)。窦汇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
(2) 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lal sinus):位于大脑镰下缘,其走向与上矢状窦一致,向后汇入直窦。
(3) 直窦(straight sinus):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汇合而 成,向后汇入窦汇。
(4) 横窦(iransveree sinus):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缘附着处的枕骨横窦沟内,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5 )乙状窦(sigmoidsinus):成对,位于乙状寨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向前内于颈静脉孔处出颅续为颈内静脉。
(6)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两侧海绵窦借海绵间前、后窦(anterior,posterior intercavermjus sinus)而相连。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第 1支)和上颌神经(三叉神经第2支)通过。
海绵窦主要接受大脑中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
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联系和交通:
①向前借眼上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②向后外经岩上窦、岩下窦连通横窦和颈内静脉;
③向下经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
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的形成,进而累及经过海绵窦的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
海绵窦向后借斜坡上的基底窦与椎内静脉丛相通,而椎内静脉丛又与腔静脉系交通。因此,腹、盆部的感染(如直肠的血吸虫卵)或癌细胞可经此途径进入颅内。
(7)岩****上窦(superior petrosal sinus)和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分别位于颗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将海绵窦的血液分别引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硬脑膜窦还借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也可能蔓延至颅内。
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归纳如下:
(二)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贴于硬脑膜内面,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 之间有硬膜下隙,向下与脊髓硬膜下隙相通。与软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此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在蛛网膜下隙内还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连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具有支持和固定脑的作用。脑蛛网膜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伸入沟内,此外,均跨越脑的沟裂而不伸入沟内,故蛛网膜下隙的大小不一,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
蛛网膜下池包括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临床上可在此经枕骨大孔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在视交叉前方有交叉池(chiasmatic cistern),中脑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脑桥腹侧有脑桥池(pontine cistern),拼胝体压部与小脑上面之间为大脑大静脉池(cistern of great cerebralvein),也称为Galen静脉池或上池,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突入此池。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背侧: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腹侧: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
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人上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人硬脑膜窦内,回流人静脉。
(三)软脑膜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人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及其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人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cerebral pia mater图示为绿色
图片来源见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