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依恋——因为有你,我爱上这个世界
依恋的形成和特点
6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陌生人焦虑,认生、害怕,如果只认妈妈,就是对妈妈产生了依恋。
依恋具有特征性和指向性,比如只对妈妈或爸爸产生依恋,其他人是陌生的、危险的,指向某个人,在心理上的纽带特别牢。
依恋与抱持的区别
抱持是谁抱都可以;依恋是只有某个人(比如妈妈)可以,其他人不行。
抱持失败,是坠落感、自体崩溃、活不下去、充满被迫害的感觉和恐惧;依恋失败,感受的是丧失和孤独、缺乏联结。
抱持发生在肢体接触,在真的拥抱中产生,在抱持的象征性延伸中,也需要这种被拥抱的力量感;依恋更多发生在接触中眼神、声音等种种流露出的亲近感觉,超越空间距离。
被抱持是被动的,依恋是主动选择的过程。
抱持出现得早,依恋出现得晚。
依恋的四种类型
在对12个月大的婴儿及其父母的实验中,系统地安排分裂和重聚,观察母亲离开一会再回来婴儿的反应,可以观察到不同表现,再结合日常的亲子互动,可以发现四种依恋模式:
1、安全型依恋:婴儿在母亲离去和返回时有依恋表现,被抱一会后可以自己玩,父母给与了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婴儿长大后,无论你需要个人空间还是亲近时,他/她都可以给你,能安抚自己的情绪,给人空间,会真心原谅你的生气,包容、谅解、易相处、尊重爱人。
2、回避型/疏离型依恋:母亲离去和回来,婴儿都无反应,不表露焦虑情绪,不期望母亲能长时间相伴,这跟平时的相处经验相关,父母没有给到足够的照料。这类婴儿成年后亲密关系比较冷漠,但内心需要爱情,只是不知该怎样去爱,虚假的自尊心,认为人都不可靠,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情绪,发展亲密关系有困难。
3、焦虑型/恐惧型依恋:母亲离去时哭喊发脾气,回来后要打母亲,很久才能平静下来,边玩边看着母亲。此类孩子的父母给与的看护和安抚不稳定。这类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很紧张,要不断给他亲密感,怕被抛弃,不断去抓,害怕失去,害怕孤独。
4、紊乱型/矛盾型依恋:母亲离去时表现慌乱,回来时也不知道怎么办,爱恨交织。这类孩子的养育者可能暴躁、抑郁,让孩子害怕,可能存在家暴和虐待,吸收了很多暴躁恐惧的情绪,因此既想靠近,却又很恐惧。在成长的过程中很脆弱,很难和其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依恋模式是终身可塑可改变的,早年依恋关系会影响成人依恋关系的模式,但并不是决定性地影响一生。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遗憾和缺失慢慢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修复并获得新的体验。辨识出自己的依恋模式是哪种,同时开始去触碰和连接情感的回路,转化它、修复它。
二、延展:依恋模式的定义和成因
1.依恋模式的定义和分类
依恋模式是人们如何感知人际距离和情感亲疏的方式和风格,同时它是:
沟通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方式
接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方式
回应人际冲突的方式
总的来说,依恋模式的影响在于:
影响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己的需要是不是满足、自己是不是有价值等等)
影响一个人对他人和关系的期待,影响其人际关系
四种依恋模式分别处于“对亲密度的需要”与“对被抛弃的恐惧与焦虑”的两个维度形成的四象限中
虽然说抱持和依恋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依恋那些不抱持我们的人,也可以被那些我们不依恋的人抱持。但是养育者的抱持对于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至关重要,如果是依恋不抱持我们的人,估计就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了。
安全依恋模式——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赞同这些表达:
对我来说,跟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是比较容易的;
别人依靠我,或者我依靠别人,我会感觉舒适;
我并不担心别人不接受我,我也不担心自己一个人呆着。
紊乱/矛盾依恋模式——对自己有负性看法,对别人有积极看法,赞同如下表达:
我希望能够跟他人建立亲密情感,但是我发现别人不愿意跟我走得近;
我对亲密关系是不太舒服的,但有的时候会担心别人不会像我在意他们那样在意我。
矛盾型依恋的人希望获得高度的情感亲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回应。他们常常害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伤害到别人,或者别人生气是因为自己哪儿不好,常常觉得自己不配获得别人的爱。这类人很少主动接近那些他们其实渴望接近的人,但是又会变得过于依赖,给对方不可承受的压力,让人反而想远离他们。
怀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如果别人的回应不够,就会担心自己有什么问题;
表达情感可能比较激烈,情感经常失调、冲动;
在关系中,焦虑、担心和压力比较大,不能容受一些失去联结的情形;
常常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获得检验,求证他们是不是被在乎、是不是有价值
疏离/回避依恋模式——对自己有较积极看法,对别人有更多消极看法,赞同如下表达:
我对没有亲密情感关系感到舒服;
对我来讲,独立和依靠自己是很重要的;
我喜欢不依赖其他人,也不希望其他任何人依赖我
这类人通常表现:
需要特别高的独立感;
否认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不喜欢跟人走得太近和在亲密关系中的脆弱感
压抑和隐藏情感
遭到拒绝时,通过远离拒绝的人处理被拒绝的感受
恐惧型依恋模式——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是混乱、不稳定的,这类人通常经历过丧失或创伤,通常赞同如下的表达:
我其实对跟别人亲近是不舒服的
我需要亲密关系,但让我在情感上相信和一老一个人是很困难的
我担心跟人走得太近会受到伤害
这类人可能会传递一些相互矛盾、令人混乱的信息,比如孤独是说“让我一个人呆着”,“我在忽视你,你不要忽视我!”他们经常有的表现是:
一方面让人走开,一方面又因为人走得太远而不开心(too close,too far)
感觉自己没有价值,需要不能被满足,但对方不能满足自己需要时,又会贬低对方;
不相信别人有好的目的,压抑和否认自己感受,对表达爱意和亲昵表示不舒服
2.安全依恋模式的建立(不安全的修复)
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反思功能是指一个人能将另外一个人的心智状态放在脑中,去抱持住的能力。父母的反思功能是孩子能不能发展出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预测指标。这对于压力大的或者苦难环境中的人尤为重要,比如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个指征性非常强。
一个孩子不安全依恋的形成往往跟养育者在身体上或者情感上不可及有关:
孩子早年丧失了父母或其他养育者;
父母分居、离婚,没有协商好对孩子的养育责任;
养育者虽然人在,但是在情感上是拒绝的、批判的、严苛的;
养育者对于孩子的回应是不一致、不稳定的:可能因为父母有严重身心疾病、酗酒吸毒或其他混乱的生活方式、或父母本人经历过一些创伤
养育中对于孩子安全依恋的建立,需要注意:
1、孩子3岁以前,主要抚养人(妈妈)尽量不要离开孩子超过三个月。这个数字来自心理学家的临床观察。3个月以上的分离就会导致创伤。所以,请不要在3岁以前跟孩子长期分离。哪怕不得已短期离开,也需要确保有孩子熟悉的、信赖的第二抚养人在场,比如疼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的缺席。
2、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这不是说,你做了妈妈就不能发脾气不能失控了。只要你确保大部分的时候里自己的状态都是稳定的、可控的,给孩子的回应是敏感的、有爱的,就足够了。
3、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学会共情。要做到这一点很挑战,需要父母保持觉察和成长才行。
4、如果孩子3岁以前,你有遗憾,那么停止内疚,做好自我的修炼,把握现在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并准备好迎接孩子人生第二次的心理上的重生:青春期
对于已经成年的人,修复不安全依恋模式,可以在其他客体关系中获得新的体验,跟我们昨天讲抱持的缺失如何修复是类似的。
今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