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获得幸福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快乐的人生,第二种是掌握「心流」的人生,第三种是有意义的人生。快乐容易衰竭,意义难以定义,但「心流」却能够持续,而且谁都能获得。
所谓「心流」,是指人进入一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状态,在「心流」状态中,时间仿佛静止了,压力获得尽情的释放,烦恼被自动屏蔽在外,同时,在「心流」状态中,人更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好,从而获得更多积极的回馈。在唐朝,就有一位出身贫穷,但非常善于进入「心流」状态的和尚,他就是一代草书大家、与张旭齐名的怀素和尚。
怀素和尚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他十岁出家,祖上当过小官,但到他这一带已经没落了。
因为贫穷,买不起纸张,怀素没有办法像其他人一样临帖挥墨,但他热爱书法,正好他所在的寺院也有很多名人题词,甚至还有皇帝亲笔提额,那些龙飞凤舞的笔迹墨宝,让怀素非常痴迷。
于是他便用树枝在地上比划起来,没事就随时找块空地儿练,甚至废弃的墙壁上、葱绿的芭蕉叶、寺院的石桌石凳,都被他用来练字,渐渐的他的书法变得有模有样了,寺院住持看他如此感兴趣,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
光阴如水,怀素渐渐长大,他决定离开寺院去云游四方,虽然住持很看好他,认为他如果继续潜心练书法,将来必成名家,那时当个住持应该也不在话下。但怀素不愿被拘于一个小小的寺院里。
当时盛唐,书法和诗词不能分家,怀素知道要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造诣,还得弥补自己的短板:诗词。
于是他去寻访李白,乾元二年(759),正值弱冠之年的怀素和尚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李白是个豪放不羁的人,两人性情相投,李白爱其才,为他写了《草书歌行》。
此后怀素又作万里之行,经衡阳,客潭州,上岳州,下广州,寻师访友,书法造诣日日渐长。
在长安,怀素遇到了张旭的弟子邬彤,并以之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草书的鬼神莫测,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他。
但在临别之际,邬彤不受怀素的拜师之礼,因为他认为怀素日后成就定在自己之上,所以不肯担怀素老师之名。
怀素感动唏嘘,又自觉自己狂妄,相比于邬彤的低调谦让,不禁羞愧不已。怀素终于悟出,做人可以自由散漫狂放不羁,不媚俗,不屈膝,但做学问,一定要谦逊内敛,否则难成大家。
此后,怀素又得到了颜真卿的赏识,并将“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的绝学倾囊相授,还为他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以赠。
一生痴迷书法的怀素和尚,艺术上终臻大成,后人将它与“草圣”张旭并称,史称“颠张狂素”。
因为书法,怀素有了丰富完满的人生。回过头来再看看,怀素和尚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和他发至肺腑的热爱是离不开关系的,他必然是完全掌握了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一以贯之地全身心投入,而忘记其中的枯燥、辛苦,和生活中的种种艰辛。
这样的人,即使不成功,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是愉悦的,是有意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