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吸引人的一本书,就像书中说的,一个漫无边际、奇妙的崭新宇宙在我面前展开。本来想好好写一篇书评的,后来感觉无从下手,暂且把书中我觉得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好了。
我们的认知具有普遍性的狭义和片面。
假如你是三维的生物,那你不但无法理解四维生物,你也同样无法理解自己——三维生物。就是说你可以向下去理解,什么一维啊二维啊,都没问题,你都能明白,而一旦面对平级,你就会因自身的局限性没法看懂了。因为你的“看”,本身就带了三维的特征去看,这个“去看”本身,是无法排队出去的,所以无论你怎么看都看不完整,也就无法看懂。
物理的四维指长度、数量、温度和时间。前三维由牛顿总结,长度包括长、宽、高、容积等,数量包括质量、个数、次数等,温度包括热量、电能、电阻率。时间是由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基础上补充的,包括比热容、速度、功率等。
那些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但是又依托部分现实的理论会让人抓耳挠腮,很头疼。问题不在于他想太多了,或是其他人想得太少了,而是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如果非要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奴役着,直到终于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
我知道他这种逻辑虽然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但却是不可攻破的,因为我没法推翻他的假设,除非我也像他那样假设。可这样一来我就和他所做的没有任何区别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为人类的逻辑极限感到悲哀,并且有沉重的无力感以及某种程度的绝望。
我们喜欢用已知来解释未知,并以此为基准来评判。
质量极大或密度极高的物体可以使时空结构延长。——广义相对论。文中的意思是:在几个大型重力场的扭曲平衡点,时空是被造成扭曲后达到的平衡,所以那个星球所处的时空本身就是被几个重力所延长。说得更直白一点:几个重的物体已经把薄膜压陷、绷紧了,这时候在那个平衡点放一个质量相对很小的物体,那个物体则很难造成薄膜的凹陷,即便有也是很小很小,仅仅维持自身的停留。
从唯物的角度确认不同的时间流存在,这没问题。达到了重力平衡,也就必定会有一个点属于时间的尽头。
时间的尽头,没有时间的约束,就脱离了因果关系。
惠勒泡沫:也就是量子泡沫,那是一个形容的说法而不是真的泡沫。在宇宙形成后,整个宇宙在扩散,宇宙中不是绝对同质的,是不规则分布的。宇宙中星系就是不规则分布的。实际上我们已经证实了,在非常非常小的维度上,时空也是不规则的,是混乱状态,就像一堆泡沫一样杂乱无章,比原子微粒还小。有些量子泡沫会有虫洞。
多宇宙论:在门上弄出一个竖长条的缝隙来,用手电向里面照射,墙上会有一条光带;弄出两条缝隙,会出现光栅;弄出四条缝隙,会出现光栅,是两条时的一半。光波的相互叠加和抵消。说明光是波动的。
研究金属板上光线的量和产生电流量的关系,得出光其实是以连续而独立的单元形式存在的能量,也就是粒子。
因此光子是带有波特性的粒子,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既然光才可以干涉光,光又是以粒子状态存在。如果每次只放出一个光子,用专门的光感应器来接收,这样就没有干扰了吧(排除了能排除的所有因素)。可实验结果是,光子的落实没有规律,没有定式。由此提出“多宇宙理论”:来自其他宇宙的光子干扰了这个光子。怎么干扰?量子泡沫。
你在没有这种感觉:看到某个场景的时候突然觉得似曾相识,甚至可以预知下一秒发生的事情。
专家:但是那是大脑记忆部分产生的临时幻觉和错误。
“病人”:产生错误还能预知下一秒?其实那不是记忆错误,而是你的脑波瞬间和其他宇宙的脑波想通了。而想通的那个恰好是比你早一点的那个宇宙,你得到了另一个自己的记忆信息。那种事情很少就是因为你没办法长时间保持和另一个自己的联系。原理你应该清楚,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的大脑记忆弱电信号通过量子泡沫传输给你了,虽然只有那么一瞬。
我是理工科毕业,但读完这些,突然觉得我可能学了一个假物理。很有趣的知识,不是吗?第一次觉得物理可以这么有趣,要是读书的时候知道这些,会不会对物理更感兴趣一些,学得更好一些呢?哈哈!果然是精神病人思维广!
总之,启发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最近开始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