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咖啡的成本很低,但是卖价很高,还卖得很好,为什么?
石油的开采成本不高,但卖价却是成本的数十倍,为什么?
面对自己心爱的东西,你为了得到它,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愿意比别人多付钱,为什么?
电影院的爆米花明明比外面贵好几倍,可完全不影响它成为影院盈利的核心点之一,为什么?
在餐馆,无论规模大小,酒的价格一定会比外面贵很多,为什么?
有十万个为什么,就有十万个经济学解释。
他们说,经济学懂得越多,人就会越聪明。
不信你试试。
01 经济学就是毒辣
先来看3个身边的例子:
①一个装修特别精致、地段极佳的咖啡屋,里面有很少的几个座位,你去买咖啡,就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买完带走,它5块钱一杯;
二是坐在店里喝,它7块钱一杯。
你怎么选?
我猜你会选后者。
因为两者体验感完全不同,何况你也不赶时间。
②你在A超市看到某种商品售价10块钱,同时你知道B超市的这种商品售价只要8块。
但从A超市到B超市你至少需要花费5块钱的车费。
你怎么选?
我猜你最终会在A超市买。
因为很少有人会为了节省2块钱而宁愿多花5块钱,还搭上宝贵的时间。
③在超市看到两份蔬菜,看上去没什么差别,一份5块,一份10块。
10块的那份无非是因为贴上了“天然有机”这个标签。
对你来说,5块和10块虽然相差一倍,但基数小,尚可以承受。
所以你会选择10块那份。
何况你认为天然有机的食物一定比非天然有机的食物营养价值高远远不止一倍。
这3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就是告诉你,你的很多选择已经无形中被“稀缺”这个经济学概念所影响。
人的消费行为往往是感性的、直觉型的。
而经济学思维就像一个冷静的卧底一样,永远尝试探知现象背后的本质。
02 营销思维透视“稀缺”
上面我们说的几个例子,都跟价格有关。
没错,在“制造稀缺”这条道路上,价格就是一把利器。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超市大减价,全场5折!”大家蜂拥而至。
你一看,很多商品确实是5折。
但你不知道的是,还有很多商品并没有这么高的折扣,甚至是日常价。
可是身处热闹中的你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只管把需要的不需要的商品统统一扫而光,生怕晚了就被别人抢光了。
到最后算一笔账,超市在这次活动中整体可能只是让利了20%,换来的却是80%滞销品的迅速走货。
所以你会看到,超市往往每隔半年就会有这么一次活动,效果不凡、屡试不爽。
这就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稀缺感”,并且有群体感知。
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定位”——群体行为会改变个体行为,从而达成整体目的。
再回到我们开篇提的那5个为什么,来探寻一下它们的答案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
星巴克的咖啡卖得好且贵——因为地段好、人流量足——流量稀缺;
油价高——因为资源垄断,你没权力进入——资源稀缺;
面对喜欢的东西你愿意多掏钱——因为你喜欢——价值稀缺;
电影院的爆米花贵——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在约会的对象面前显得小气,所以你对价格不会很敏感——注意力稀缺;
餐馆的酒比外面贵——因为只要你喝酒,就是占着他们的位子不走,他们的翻台率就受到影响,所以只能让你付这笔“延时”费用——时间稀缺。
你看,所有的问题都跟“稀缺”搭上了关系。
经过这样简单的剖析之后,你会不会觉得很多现象相对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深挖了?
所以经济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扯上关系。
经济学大部分与GDP的关系不大。
它研究的往往是——谁得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新的空气和顺畅的交通都是经济的组成部分。
03 让自己,无可取代
稀缺,是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用来分析很多现象;
稀缺,也是社会影响力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更是与“成功”息息相关的一种能力。
可以这样说,稀缺即影响力。
放到职场中,稀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无可取代”。
所谓职场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无非就是这个。
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无可取代的职场竞争力呢?
还是让我们一起聚焦“思维”这个层面。
张泉灵在最近的一次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谈到她对跨界思维的一点看法:
“你想成为一个行业中排名前5%的领先者,这很难;但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在两个领域内同时成为前20%的领先者。这样你就有很大机会成为人才。”
她说,当一个人建立了跨界的思维模式,学习能力就变得立体,而生活也多出无限可能,这就是跨界思维带来的能力上的超越。
这个观点和查理·芒格提出的“多元认知模型”不谋而合。
他本人常常跳跃性地用生物、物理、数学、化学、哲学等跨界综合知识来解决他原本解决不了的金融上的问题。
在即将全面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让自己尽快拥有跨界思维模型,至少你不会轻易被机器人取代。
在工作上,最小幅度的“跨界”就是: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同时不忽略学习吸收其他部门的机制,深谙积极协作之道。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同理心,你也可以理解为情商,它在一个人的竞争力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
再大幅度一点的“跨界”,你可以这样做: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思考,将各学科融会贯通,用综合认知能力解决你本职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常常会有意外收获。
诚如《欢乐颂》第一集安迪介绍老谭的那句评价:他是处理复杂问题方面的天才。
我们要说的就是他这种能力,无可取代。
翻看笔记,我用罗胖4月份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关于“职场心法”最重要的一点思考作为今天的结尾——
你不是在为当前这个老板在工作;
你是在为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工作。
你的个人品牌,不能以当前这家公司为坐标,而要以整个市场为坐标。
所以,一、长本事的事,多做;二、让自己成为他人的资源;三、尽量围绕一个有独立品牌价值的目标去做事。
职场人该练就的,就是这样内含强大个人品牌的无可取代的“稀缺力”。
即刻开始阅读、实践、思考,你本该如此“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