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浮现一句热门的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豆瓣、微博、公众号大V号,只要是关于类似的很正能量很积极向上的文章,一般都能获得很高赞,为什么,因为它说出的很多东西确实是公众认可度很高的,比如年轻人要多看书、多健身,多尝试多试错。
通常我们看到这类文章,还是忍不住点开,读完觉得醍醐灌顶,有种得到了高人指点的兴奋感,以前微博盛行的时候会忍不住转发,现在微信时代往往是“收藏”或者点个赞。
我自己也是如此。
有一次我无意中打开微信的“收藏”,发现自己收藏了类似文章居然有十几篇,最早收藏于2015年。
在什么时候我会主动再次打开这类文章呢我在想,大概是我开始行动的时候吧
1
大三的时候去听过一场职业规划课,讲课嘉宾第一句话是“如果你已经是大四的学生,那么不好意思,这堂课可能不适合你,因为如果你从现在规划已经晚了“。
窸窸窣窣有几个人起身离开教室。
后来我在想,那个讲课嘉宾的话真的可信吗
大一时候我们享受自由,恨不得把高中三年的压抑一天释放,我们参加社团活动,参与聚会,每天不亦乐乎。
如果这时候有人跟你说,你要从现在开始职业规划,你大学里要有计划的过,
你往往嗤之以鼻。
你开学前收藏了一堆干货,如“大学四年如何度过“之类,但束之高阁,你知道他们有用,但是此刻你并不想打开它。
这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包括我也如此。
所以其实什么时候你开始听得进大道理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你没有踏出第一步,道理就像风过无痕。
2
很多时候我们渴望获得一种捷径,可以快速通往我们想要的生活样子。
我们很着急想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比如有一栋面向大海的房子,春暖花开;约上好友两三,月下碰杯;
而对比自己眼前,工资到手不到5000,除去房租水电费生活费马上捉肘见襟。
当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我们开始穷则思变,
我们开始想知道现在做什么,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
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马薇薇在《奇葩说》里说自己之所以不拿个人的事情放在辩论里边是因为不想自己的生活样子误导了其他人。
我们开始知道,25岁开始要多读书,要健身,要每天和家人沟通;
我们知道很多道理,我们觉得很正能量,但是我们行动的时候却开始犹豫了。
读书,会让人变得有深度有思想,但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健身,会让人塑身,让精神抖擞,但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交流,让人发现有趣的灵魂,会碰撞出不同的思想,但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如何交流有效,如何开启第一次会话,这都是一个过程。
我们追求速成,可是众所众知的大道理没办法速成。
我们可以告诉你,但是真正要受益匪浅需要你自己去种下种子。
然后耐心,等。
3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孤独星球》的作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决定旅行的时候,最难的一步已经迈出来了;
如果你迈出这一步,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多么容易实现。
所以,不管你是25岁还是35岁,只要你已经踏出第一步了,那么不管你读书健身、护肤,5年后你都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