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微博微信企鹅这社交三巨头,之前红极一时的鸡汤竟然被反心灵鸡汤给替代了。反心灵鸡汤不仅是在篇幅上占领主导位置,而且在鼓舞人心的效用上远远超过了鸡汤。
分析了一下原因:
写鸡汤的人越来越多,鸡汤渐渐变成了靡靡之音,他抚平人们心里的创伤,不断给人们心理暗示:自己是优秀的,只是成功的时机还没到。但是这种暗示带来的结果只是暂时的安慰,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他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所想要的功成名就。然而鸡汤的更新速度很慢,翻来覆去总是那么两句,让人有种炒冷饭的感觉,至少也是换汤不换药。人们最开始是厌倦这种无病呻吟,降低了阅读的频率,然后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开始抵触,最后判处他们死刑。
在拒绝鸡汤的同时,反心灵鸡汤带来的反差萌让人们耳目一新。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形式,他让人笑的猝不及防,让人认清现实。这种更加接地气的能量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并且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同凡响的。
还有一点,如今的社会生活趋于千篇一律。在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们便迫切的追寻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人们都想得到他人的关注,想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而在枯燥的生活中,标新立异绝对是博人眼球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
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对这些搞笑的段子和一些没头脑的话语忍俊不禁的时候,我们正在被灌输一种文化。一种能够快速消化的、能够隔离人群的快餐文化。我没有说心灵鸡汤以及反心灵鸡汤有什么不好,这只是一种文化的形式,但凡一种形式都有他的好处和弊端,相反我也是鸡汤的受益者。我只是觉得我们在谈论鸡汤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自己的惰性、生活的无聊和内心的空虚。我们有沉迷鸡汤的时间,我们可以出门走走,感受生活。相比在读了鸡汤和反鸡汤之后的自信满满还不如立即实践而收获的成就感来的快乐和真实。
最近,可能是大学生活进入低潮期,我身边的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做起了微信公众号。让我感到很惊喜的是,他们所做公众号的主题都十分有趣,是我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些方面。比起生硬的鸡汤文,他们这种能够记录身边小事而传达出来的正能量更加细腻。
现在的我们对鸡汤和反鸡汤有着刻板印象。但是这个社会不是非黑即白,鸡汤的反面也不是反鸡汤,他们俩也不是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在此之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放眼生活,而不是拘泥于那一句两句听起来很厉害的话。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容易得心理疾病,为什么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有趣的生活方式,虽然这和鸡汤并无关系,但对于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异曲同工的。网络上的快餐文化让我们渐渐疏离,没了人情味。
等天晴了,就出门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