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沿海城市的人来说,海洋并不陌生。这里一年四季,除了封海期,其他时间都有刚打捞出来的各种海鲜,有些鱼有季节性,当季时更加肥美。
一到夏天,很多人都会呼朋唤友去海边游泳、烧烤、玩沙滩排球……还可以乘船到深海区看看广袤无垠的大海,深海吊鱼爱好者也会收获很多在海边难得一见的鱼类。
有海洋气候影响,沿海地区比内陆温差小很多,冬天冷的时间和夏天热的时间都不太长,更显得宜人。
也有人说,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开车到海边吹吹风,一个人静静地看海,心胸自然就会开阔,很多事情就都会放下。
其实,海洋能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
在学校课本中一直告诉我们,中国版图是960万平方公里,但这其实只是陆地部分的国土,按现在标准计算方法,还应该加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管辖海域。
我国海洋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固体矿产、海洋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根据《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我们在未来会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一书中,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并汇集了多国的发展海洋战略实践,提出海洋强国与一带一路相结合的发展构想,强调陆地海洋联合发展的重要理念。
主编刘德喜,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重大举措研究”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党校“超越之路:全球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题组组长。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打造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
1. 打造多个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
依托北部、东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打造海洋产业集群。
比如像集海水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上游乐项目,当然,这种海上游乐项目受季节限制,北方冬天没有游客;有的地方观光潜艇,可以潜入深海观看珊瑚、各种深海鱼类。
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特色养殖。比如像大连海参,因为气候适宜,生长期长,与其他地方的品种相比营养更加丰富。在这里,形成了养殖——加工——各种衍生品研发——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也孵化出多家本地知名海参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
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统筹兼顾、齐头并进。
比如,现在海水养殖受天气影响严重。2018夏天持续高温,海参养殖损失惨重,有的养殖场甚至绝收。北方海参的成长期至少3年,导致3年内海参市场供应不足。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状况?需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海洋渔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海洋产业不仅仅是养殖,还有交通运输、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盐化工等很多传统海洋产业,都可以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提高竞争力
充分发展海洋经济,产业更加多元化纵深化,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可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一书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海洋经济,还涉及政治、文化、军事等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规划,感兴趣的伙伴可以阅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