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咨询的人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
01
有这样一家杂货店。
只要把你的烦恼写下来投进店前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小说《解忧杂货店》在这个背景设定上,加入超现实元素,配置了16个主要人物,讲述了他们相互关联又饱含温情的故事。
因为作者,我一度以为《解忧杂货店》是本推理小说。尽管多人推荐,我执行阅读的过程却极其谨慎和缓慢。
原因是我不太信任新书,哪怕是东野圭吾的。
你想想,东野圭吾虽然写过不下10本堪称优秀的作品,但放到全部90多部作品体量中看,试错成本仍然很高。
不过读完后,要承认,《解忧杂货店》无疑是本好小说。
02
生动洗练的语言、进展快速的剧情、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都是好小说的特征,也是畅销的铁律。
此书出版4年后,仍然雄踞各大图书销量排行榜,就是最好证明。
而畅销书作为理解大众的一个重要窗口,声称可以“找回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的《解忧杂货店》销量恐怖,可见它的确击中现代人的痛点:原来,大家都活得很累啊。
在持续热销下,针对本书及作者的批评声音相继出现。
有人说,本书太多巧合,太刻意。怎么所有人都有联系,一切仿佛命中注定?
我倒以为,无巧不成书,只要作者能自圆其说。书中每个人物藕断丝连,最终聚拢到杂货店和丸光园恰恰体现作者强大的架构能力。
有人说,本书文笔啰嗦,没有文采。
在Kindle上阅读此书时,整本密密麻麻的下划线,都是读者诸君画的金句。东野圭吾在《信》、《恶意》等书大量运用书信体,也算轻车熟路了。
翻译生动,还原了通信年代的语言特色,一望而知是街坊邻居的人设在说话,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还有人说,这一切,都是东野圭吾为了销量和影视化。
为了赚钱而写作,一点都不丢人。问题是,写作的结果仅仅是能赚到钱吗?
东野圭吾一向看重销量,映画倾向也是公开的秘密。这些早就在自传里的言明:
“我要为肯掏钱买书的人写故事,让他们付出金钱的同时,得到快乐。”
这里吐槽下马伯庸最近的几本小说,直接拿来当剧本用完全没问题,可以说相当地丧心病狂了。
相比之下,东野圭吾算有追求了。
最后,终于有人说了,这是一锅高浓度鸡汤。
嗯,这个我同意。
03
是的,《解忧杂货店》并非没有缺点。在我看来,正是这些缺点,使得本书只能算好小说,难称经典。
以东野圭吾如今的江湖地位,说一句“推理界你最言情,言情界你最推理”也不算夸大吧。
2006年后,东野圭吾的创作步入众人所说的“呵呵”期,即“看完我就呵呵了”。
由于作品中掺杂大量的与推理不沾边的畅销元素,时而狂撒狗血,时而猛灌鸡汤。
这么一路写下来的结果是:文学圈和推理界集体忽视它,两边不讨好,却收割了大量中间地带的粉丝。
写于2012年的《解忧杂货店》,自然逃脱不掉圈钱质疑。讲真,你说这个故事是张嘉佳写的我都信。
当然,区别还是有的。张嘉佳喜欢在一个故事里,把同一句话分别放在开头、结尾、并且颇为自得地在文中重复上好几遍。
天呐,那可都是同一句话啊。
而东野圭吾至少会换一种说法:
“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如果说以上浪矢爷爷的话,看似还有点道理(仔细一琢磨,好像什么也没说啊),偶尔作为青年人的指导意见,勉强说得过去。但整本书塞满这样的金句时,就有问题了。
全书预设的问题十分典型,举凡梦想、爱情、工作、家庭、学业、前程等等,涵盖年轻一代的各个方面。
不论面对怎样的疑难,谈及对年轻人的忠告,励志金句、人生哲理便不由分说地劈头盖脸而来,充斥在本就狭促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几乎不留人思考的余地。
如此多的甜腻堆积,实在齁人。
看到第二个音乐人的故事时,感觉下一秒,汪峰就要转身问:“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故事明亮地不真实,给人以虚假的希望和不全面的事实,这就是鸡汤。
不幸的是,小说未能避免这一点。
04
这让我想起V.S奈保尔笔下的《米格尔街》众生,与东野圭吾笔下的求助者十分相像,又有本质不同。
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在痛苦与无聊间摇摆,活得麻木,但真实。谁都清楚,用尽所有的方式,也不过只是麻醉自己。
而一到东野圭吾笔下,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秘诀是八个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可是深陷生活的泥潭,面对命运的不公时,你是会骂街的。
“黑暗就是黑暗,我不屑为之描上光明的花边,以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
显然,《解忧杂货店》符合某种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由于不可避免地浮于表面而导致失真,故事因此也显得轻飘飘。
其间的差别,如同食指的《相信未来》被汪峰唱成了《光明》。
也许有人会说,不能这么比较吧,奈保尔的小说描述的是极端的例子。好,不比对诺奖得主,我们就比对东野圭吾的后辈青山七惠。
《一个人的好天气》,够轻、够言情了吧。讲得也是日本迷茫一代——飞特族,处境与东野圭吾笔下的角色再相似不过。处理的方式却要高级得多。
小说讲述高中毕业生知寿如何融入社会的辛酸历程。面对种种困境,知寿并不悲观,也不乐观,只知道日子要一天天过下去。平淡如水的日子,缓缓静水流深。不想改变,却一直在变,直到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我们看到在青山七惠的小说里,角色成长的烦恼,合理的行为逻辑,故事自然地顺理成章。
而东野圭吾的笔下,人物自身的延伸性大大削弱,取代而之的是,一个个正能量到爆的人生哲理,牵引着人物,顺理成鸡汤。
或许,这正是东野圭吾不受评论家待见的原因所在。
05
用快餐文学的套路装点故事,用推理的强大逻辑做架构,也使得《解忧杂货店》结构胜于故事,形式大于内容。
先说结构,堪称完美。华丽的时空交错,看似凌乱实则缜密,五个短故事联袂成长篇,人物场景相互勾连又能独立成篇。
操作难度系数超过凑佳苗的《告白》,理工科出身的东野圭吾,写了30年小说,水准摆在那里。
结构的强大完美,反衬内容的疲软。
纠结要不要生下小孩的小三;在继承家业跟坚持梦想间徘徊的青年;想要辞掉工作做三陪女的女人······
很难想象,一部以这么多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却看不到有深度的灵魂和解读。
全书无坏人,点背怨社会,都是命运在背后放冷枪,最后又宿命论般的接受一切,与生活和解。
该点到为止的地方,没有见好就收,而是鸡汤泛滥。该深入的地方,选择浅尝辄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小说在最后一个故事里,甚至滥用作者权力,将预知未来的能力用在了帮主人公武藤晴美赚钱上,手把手指导投资不动产和证券交易,如何躲避经济危机······
小说在这里超神,同时也彻底沦为儿戏。让前文求助者的困境变得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而结尾表现武藤晴美富有后的转变则更加幼稚。
积累大量财富的晴美自带资本家的劣根性,残忍解雇业绩差的雇员、被误会成出卖丸光园的罪魁祸首而遭到小偷三人组绑架的设定,真是让人无语。
除了缺乏深度与广度。本书难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原创灵魂。
这种原创灵魂,是指作者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构建新的理论还是让你得到了新的知识?
《解忧杂货店》的畅销性市场已经验证,那么突破性在哪呢?东野圭吾的原话:
“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不幸的是,我们已经读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不管是时间线、穿越梗、怀旧风,还是社会民生新闻版面每天批量生产的模具般标准的故事原型,哦,还有金句,通通没有原创性。
我为作者感到可惜。虽说故事比东野圭吾好的大有人在,推理比东野圭吾强的大有人在,言情比东野圭吾苏的也大有人在,但能将三者结合地最好并做到畅销的,恐怕只有东野圭吾一人。
我为《解忧杂货店》感到可惜。作者有逆天的才气,本书有一流的概念,却被二流的情节和人物拖了后腿,如果沉一沉,写好了,棺材本都有了。
06
最后,谈谈我对“解忧”的看法。
每个人看《解忧杂货店》,多少会有所启发。
比如怀着极大的善意对待求助,比如不可忽视倾听的力量,比如用未来的眼光审视当下,人就不容易纠结。
然而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以后在知乎回答问题要谨慎呐。
《解忧杂货店》写法非常讨巧,小说的主题设置为“解忧”,主要视角放在解答者身上,所有的解答又都发辉正向作用,读者看完,能强烈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感。
小说火了以后,造成的一个恶劣影响是,冒出了各种名目的“解忧杂货店”。这些冠以“解忧”之名、数量庞大的个人或集体,多数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自然也缺乏浪矢爷爷那样的耐心,却堂而皇之的扮演起人生导师。
他们的潜台词无外乎是:
“虽然我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我可以指导你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诚哉斯言。
我不建议大家这么做。而现实中真正需要解忧的人,也应该有最起码的理智和清醒。那就是,内心流失的东西,一本小说是没法帮你找回的。
书中人物何其有幸,他们有解忧杂货店和浪矢爷爷。虽然我没有,但我一点也不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