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仁尚自由【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论语·里仁4.10》)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钱穆: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详解:
本章的难点在于对“适”和“莫”的理解。一般的理解都偏于胸襟狭隘、见解庸俗、格局低下
解读本章应从“天下”这个大局出发。什么是天下?天下者,世界也!有几个人能有像孔子的寬廣心胸?没有孔子的境界如何能够理解孔子的格局?要真正读懂孔子,先从心胸格局上下功夫吧!
孔子心怀天下,胸襟宽比大海,目光穿透历史,所以他的话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格局无非是空间和时间的定位,有人定位宽广深远,有人定位狭窄浅近。
海水岂能斗量?孔子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说的就是格局定位的方法。
患,就是心怀天下大局,而不仅是考虑“专注、怎样干”这样的琐碎,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适莫是疏远和亲近”这样的庸俗人际关系,而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居高临下来理解“适、莫”这两个词,从而达到高屋建瓴的层次。
“君子之於天下也”是纲,意思是“君子的志向在于天下”,后面三句是目。重新标点: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无适也
——适:本意是符合一定的空间,如这部车进入这个车库正合适;张三适合这份工作等等。在意识形态方面引申为有限制范围的思维方式,如适应形势,适者生存。
——思想不要局限于人们设定的范围。
无莫也
——莫:通慕,倾慕,设定崇拜偶像;偶像往往作为历史的参照物而被僵化。孔子认为不能设定一个偶像让民众顶礼膜拜。由于历史是发展的,设定的偶像却不能随着历史发展,必然会成为民众进步的绊脚石。人们不会忘记,古埃及人曾经将德高望重的法老做成木乃伊,作为民众崇拜的偶像,现在还有谁去崇拜那些僵尸呢?
义之於比
——义:道义,合乎道义的真理;之于:在于;比:比对,检验,根据前文“天下”,这里相应指的是广大民众的实践活动的检验。
——这是对“无适也!无莫也!”的原因的解释:一切人为的思想设定,人为的样板设定,都必须经受广大民众实践的检验。
孔子的高明之处是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打破了世俗的禁忌,石破天惊地向世界发出震撼天地的呐喊。
——君子犹如巨人立于天地之间,承担着天道人心的重任。一方面,孔子认为思想不能受人为设定的空间的禁锢,这不能想那也不能想,花儿只有一种颜色,鸟儿只有一种叫声,光线调到朦朦胧胧,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那成了什么世界?这不禁使人想起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当时教会规定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围绕地球转动,说其他是中心的就是犯法。布鲁诺因为说太阳是中心而被教会烧死;哥白尼、伽利略也因此受迫害。
孔子的宗旨在自由——思想的自由。孔子从来没有局限过自己的思想,也不会慑服于什么偶像。孔子认为只有解放思想,打破人为设置的枷锁,破除对偶像的迷信,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才能改变现在,创造未来。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几十个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血印分田到户,才赢得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如果思想局限在两个“凡是”,行动慑于偶像的“威力”,改革开放大业早就胎死腹中了。
本章孔子站在面临天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局里,振聋发聩地提出思想自由的主张,也就是仁的准则之一——仁尚自由,从而成为世界文明的引领者。
译文:
孔子说:“心怀天下的君子——思想不要局限于人们设定的范围!思维不要被人们设置的偶像僵化!——合乎道义的真理在于经受住广大民众实践活动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