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越来越失控和痛苦,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再也不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日俱增、种类繁多的APP和链接之中了。即便是对时政新闻、事件解读,人们不再满足与信息的表面披露,而是期待阅读到这些光怪陆离现象背后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解读。从这个层面来讲,少就是多,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为。
有次去小伏姐那里买衣服,第一眼就比较喜欢这条牛仔裤,除了款式时尚,就是因为它的标签很有哲学道理,一语道破戳中了社会现象的软肋。今天中午吃过饭后,在电脑上给朋友回复微信消息的时候,偶然点击了一下界面上的“公众号”,一看吓一跳,不知不觉中已关注了将近300多个,但可能很多公众号三月、半年、甚至一两年都不会点开一次,每天还承受着它们不间断的信息推送。总是想了解更多信息,总是计划学习各种新的技能,最后这些灵光一闪的念头都泯然于世俗的生活,被远远的抛到九霄云外了。在和朋友聊天不经意提起的时候,支支吾吾的说自己也曾有过这么一想法。
还有一种不得不承认的劣根,我们往往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毅力,就像邓紫棋唱的那样,是阳光下美丽的泡沫,一触即破。昨天晚上回去,计划阅读李笑来的《时间的朋友》,扔下包,换上拖鞋后,拿起手机往床上一躺,准备休息几分钟再开始看书。就这么随意的一躺,随手就拿起了手机,翻看了几条新闻。突然想到前几天看的《白夜追凶》,剧情跌宕起伏,关宏峰、关宏宇哥俩共用一个身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玩转津港市刑警队,曙光四号院灭门杀人案会成为悬案吗?实在是百爪挠心,就先瞅一集吧。这一看不要紧,直接从第八集刷到第十二集,最后手里握着发烫的手机睡着了。阅读的念头已经彻底被埋葬在了前一天,哪怕捶胸顿足、悔恨交加,为时已晚、不可挽回了。
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把计划甚至精确到了“分钟级”,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结果也是惨不忍睹的。“7天成为excel高手”、“21天让你做口语打人”、“一本书让你看懂财务报表”,仿佛社会都在鼓吹各种速成的东西,高铁是提速了,科技是进步了,“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人们也不陌生了,成长的过程也可以直接买入AI人工智能时代了么?那直接芯片往大脑一塞,和数据库一连接,岂不是人人可以当智者了?
科技的日新月异的确让很多东西成为了可能,这些也让我们更加焦虑不安了,于是企业开始谈“工匠精神”,农民开始谈“精耕细作”,历史学家谈“深入挖掘”,城市为了喜迎十九大的召开也开始低调的说“再续辉煌”、“务实发展”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谈谈“钝感”吧,走的慢一点,走的稳一点,或许会被人嘲笑,但是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靠着这份傻傻的坚持,不畏人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做有限的事情,这种不为人知、缓慢而持续的积累的过程,才让我们最终成为了自己。我们都像是夜晚CBD的一束束光,璀璨耀眼,可以照亮一个地方,但周围总会有黑暗,总有光芒照耀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