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也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留意到,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引发我的“拖延”。
纠结型拖延:
今天上午跑完步后,我开始收拾行囊准备下午的外出。但脑海里突然想到:积压多日的衣服没有洗,中午做饭的菜没有买,澡也没有洗,工作用的PPT还没有做。我突然陷入了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进而脑子里一片空白,过了好久我尝试安排个轻重缓急,但是又开始纠结了:应该先洗澡,不,还是洗衣服更重要,不,得先把行囊收拾好呀……就这样拖延了很长时间。
纠结型的拖延往往出现在有多种选项时,或不知怎么取舍时。
逃避型拖延:
裸辞后的几个月里,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开始有些担忧。我担忧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为了逃避这个念头,进而开始不按照计划行事,计划是每天按时投递简历、查看求职网站、更新简历、磨练技能。接下来几天求职的事务越来越晚做,直到再也不想做了。心里总想着:晚上再说吧。结果晚上的时间又花到了打游戏和看视频上了。因为只要一触即找工作的事情,担忧和恐惧的情绪就开始蔓延。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是在逃避,而我所逃避的情绪早已深深地隐藏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等到我发现它的时候,我才开始振作起来。
逃避型拖延的原因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负面情绪、恐惧等。
懒惰型拖延:
和女朋友约定早睡早起,还制定了奖惩规则,做不到1次罚100。坚持了一周以后又重新回到赖床模式,每天早上睡过头后,尽管头脑是清醒的,但心里总想着还要多睡会儿。晚上到了该睡的点,总是觉得还有好多待办事项没有完成,盲目地干了一阵子后,发现又晚点一个小时才睡觉。就这样一周被罚了七八百。
当被问及为什么做不到早睡早起时,我绞尽脑汁后回答:“我也不知道。”
女友说:“你这就是懒啊!”
懒惰型拖延,或许是我们最不愿意承认的一种。
2、
拖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迟迟不行动。那么我是怎么做到快速调整,即刻行动的呢?
首先,面对纠结型拖延,我会从选择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不选择”的模式,我放弃思考优先级,而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一项项解决。
面对逃避型拖延,当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在逃避的时候,便开始正视这件事情:1)找工作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且我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耗费时间的事情。我要搞清楚所谓理想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要去哪个行业、哪家企业,具体做哪些事情,期望的薪酬、环境、人际关系等;2)我也没有必要每天花太多时间在找工作上,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浏览求职网站、投递简历即可。其它时间与其用来焦虑,不如花费在提升自己。
最后懒惰型拖延,其实如果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偷会儿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你因为懒惰而耽误了重要的工作、约会,那就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啦。我解决的办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行动起来。如果是头脑清醒,但依然赖床,我会立马起床,开始一天的计划。如果是懒得工作,如写日周月报,我会立马调整状态,先把框架制定出来,再填内容,很快就完成了。
看吧,克服拖延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我的看法,其实关于克服拖延症的方法论到处都是,我们不缺办法。
3、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如此。
或许看过很多本书,明白了为什么拖延、为什么行动力弱,但是我们只满足于在思维层面“解决”问题,而缺乏真正面对问题本身的勇气和毅力。
而且每个人的情况又是那么不同,我文中分享的体悟和经验是我在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方法论)。而你的解决之道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书本上会告诉你很多道理和解决之道,但未必真正适合你。很有可能的是你觉得有道理的地方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而我们只满足于理解,所以也只是一知半解。
而要真正的懂得,还是需要打破拖延的常规,勇敢地去做啊。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传习录》王阳明
正如王阳明所言,知与行是一体的。并不是真知,所以才不去行动!
为什么不能“真知”,这是我们值得反省的地方。
4、
到底什么是“拖延症”我觉得也有必要了解一下。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拖延症”的解释,但大都缺乏科学严谨性。尤其在媒体的曲解下,个人的歪解下,网民的调侃下,“拖延症”更像是一种网络语言。
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一件事该干,但是你就是拖着不干,而拖着不干的同时,心中还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逻辑思维》罗振宇
实际上,拖延症并不是一种病症,国内外并没有一个诊断标准或依据。更多是一种“拖延”现象。
关于”拖延症”的研究也处在”拖延”中。国外对”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国内则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一个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MBA智库》
此外,百度百科的资料也显示“拖延”的原理尚不可知。现在许多出版社为了哗众取宠,在翻译外文书籍时,擅自将本义为“拖延”的词汇改为“拖延症”,所以也不要被书名误导了。
有知乎大牛指出,“拖延症”这个词起源于2007年5月,出自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不知真假,但这个小组看起来非常正规有效)。且来看这个小组对于拖症的定义。
“拖延症”这个中文词,目前也还没有在专业的诊断标准中出现过,只是一种带自嘲意味的“民间戏称”,而非科学术语……之所以有“拖延症”这个说法,是因为有的拖延行为背后可能也会有一些神经症或人格障碍的基础,比如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等,有这些问题的人会更容易表现出拖延行为;但反过来,有拖延行为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心理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拖延行为。
我想说的是,真希望当我们把“拖延症”作为一个标签贴在自个儿身上的时候,不是真的以为自己得病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