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视书架,目光再次被这本《积攒生命的光》所吸引,于是又一次翻开了由朱煜先生整理的《积攒生命的光》这本贾志敏先生教育口述史。
第一次读这本书,它扉页上的那句“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便深深吸引了我。于是一口气读完,被贾老先生对教育的执着和挚爱感动。再次翻开,又是一口气读完,被书中那有温度的文字和有见地的思想打动。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从他儿时“含羞草”般的性格讲起,一直到七十岁身患癌症依然热爱讲台结束。这本书不仅是贾老先生个人的成长史,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史,但无论他个人经历怎样的波折,社会怎样的动荡,唯一不变的是贾志敏老先生一直以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和在作文教学中永不止步的探索。
在书中“苦艰岁月”这个片段里的描述让我不禁唏嘘,在特殊时期贾志敏先生的身体被摧残,尊严也丧失殆尽,但就是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岁月里,贾老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从未动摇过,对前途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从未丧失,是那份爱与执着支撑着他度过了那段苦艰的岁月,那一刻我不禁喃喃: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灵魂啊!
1976年,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来了。他开始拼命地工作,感情是朴素的,动机是单纯的。既是为证明自己,更是为了把失去的时光追赶回来。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走路快了,吃饭快了,连骑自行车的速度也比往常快了许多。我只图省出些时间,多读些书,多备点课,多和学生接触,多出一些成绩。”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感慨,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各方面的条件十分便捷,但却总觉缺少了些什么。便捷的网络并没有成为获取信息、学习新知的途径,随手可触的读物却成了落满灰尘的摆设,随时可用的手机早已成为时间最大的“吞噬者”。静思,不禁惭愧。如何使用时间,时间就会怎样回报你。现今这优裕的生活、便利的条件,应是我们不断充盈自己的媒介,随手可得的读物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该是我们不断精进的助推器,在学习中质疑,在阅读中丰厚,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这样才不负“教师”这个称呼,也才不愧像贾老师这样的教育前辈对后生的期望啊!
在书中打动我的不仅是贾老先生对教育的执着与挚爱,还有他对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对“好课”的追求。在作文教学中贾老师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断,三言两语亦可,只要读来有趣就好,这样的要求降低了习作的门槛,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同时,他凭着一腔热情和苦苦摸索,形成了“素描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主张,对我们现在的习作教学也大有裨益。所谓“素描作文”就是教师在课堂设计“素描”练习,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把生活搬到课堂当中,让“生活”在教室再现慢化了的动作,这样便于观察,学生一边思索,一边写作,效果俱佳、成果显著。可以在课堂开展“无声默写”“添鼻子”“观察硬币”“猜人物”等有趣的习作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由浅入深,化零为整,引导学生有序表达,由简单到复杂。这种先教会学生独立描写各个局部,如:单个个体,自然环境、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再指导学生运用文字如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情趣,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训练,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思维也十分活跃,这种作文素描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一定可以直达心田。
关于好课,贾老师这样论述:好的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回味无穷,津津乐道;好的课,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质疑,活跃思维,积极向上;好的课,就要“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好的课,会让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教学活动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透析这段文字,我领悟到好的语文课应从学生、教师、观者三个角度评价。好的课,学生在教材这个例子里学习、理解、运用与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好的课,学生在积极有效的语文活动中大胆表达,主动思考;好的课,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表达形式,最终形成了语文能力。好的课,教师只是在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好的课,教师一定是在为学生的学“语”习“文”服务;好的课,教师只是绿叶,孩子才是红花;好的课,一定是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有成效,学有提高,这才叫好课,这样的教育才可以直抵人心。
贾志敏老先生用毕生的经历积攒着生命之光,他以矢志不渝地意志且行且歌。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但成功的教育其内容必须是深刻的、独特的,乃至直抵人心、无可复制的,也一定是要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的,并且,这烙印永远不会褪去!一本好书也一定是一种“慢”的艺术,它也定会在读者的身上留下烙印,且永不褪色!
掩卷沉思,余味犹存。心间有了一丝微光,多了一份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