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速度
不是读得越多,读书就越快;就好像读书不是越快越好;有的时候读得快,仅仅是阅读技巧多了,人也变『油滑』了。
我发现最近自己读书越来越慢,其实过去读书快是追求速度,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而现在慢下来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在不断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看法,不断联系实践得出的感悟,思维发散后经常停下来思考,自然就慢。想明白这一点,我也就不着急了。慢有慢的好处。Slow is the new fast!
此外,阅读的速度取决于书本的『厚重』程度。现代书籍,哪怕和圣经一样厚,普通人也花不了一个月(很多书只需要2-3小时就能读完,以中信系为例),而真正厚重的书籍,哪怕是爱因斯坦这种全球最强大脑,读圣经也是一辈子的事。罗马皇帝马克·熬了刘的《沉思录》就是一例。
千万不要贪快,或者为自己阅读速度慢来焦虑。理解才是阅读的本质。快读10本但像溪水流过石头什么也没有留下,而真正理解一本好书,真正萦绕心头,哪怕只有1本,也胜过前面的10本;
一本好书读10遍,胜过100本好书只读1遍
就好像考试刷题一样,不是看谁买过看过的资料数量多,而是看理解,一本题做5遍胜过5本题都潦草做一遍!
这么说吧,彼得·德鲁克为什么稳坐管理学大师头把交椅,因为人家每5年读完一遍莎士比亚全集。是『每』5年。『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主人公,从小家贫条件不好,每晚上全家学习KJV版本圣经1页,后来品德与学识俱佳,走出贫民窟读了耶鲁还取得了很多成就。
那些常读常新的书,才真正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而不是像流传的段子里说的,『读书就像吃饭,我没记住,但是他们都留在了我的身体里』。如果真是这样,世界上就没这么多坏人坏事了。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留在心里,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而理解,是远远超越记忆的要求。
举个例子,我定期会重读的作者就肯定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歌德、里尔克、威廉·布莱克、苏轼、李白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同属真正的大师,而大师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珍宝,永不过时。而圣经、基督的最后诱惑(卡赞扎基斯)、悲惨世界等经典必然也是定期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