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安三万里》,作为一个高考毕业生,在此,回过头。
说实话,挺感谢高考语文试卷里有一道题,必然考古代诗歌。
感谢这种无形的强制,迫使高中语文在古代诗歌教学上大下功夫;
感谢老师们不辞辛苦地讲解赏析诗歌的技巧,传授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诗眼、辨识诗风、读懂诗评的能力,打下高中生最基本的诗歌素养和通识知识(最起码现在还没忘得一干二净)。
这些确实很重要,至少可以让你真正走进《长安三万里》,走进大唐的一隅,一窥大唐之美,而不是去电影院里看热闹。
但是我也惋惜,高考语文试卷里,必然有一道题考古代诗歌。
粗粗回想高中的诗歌学习历程,或许是我学艺不精,脑子里也就留下了,上述那些或许还不够全面的“答题技巧”了。
不过,记忆里诗歌银河中隐隐有那么几颗星星在闪耀,其中之一是在高一时学习的诗歌《琵琶行》。
这不,笔记本还被我翻见了。
即使现在翻开,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记笔记时的自己,一颗悸动的心、一只颤抖的手。
“白居易的内心独白:
有如此才华的女子,竟沦落至此!
(有如此才华的白居易,竟沦落至此!)"
就在老师点破的那一刻,在我心潮澎湃的一瞬间,自己好像真得走进了《琵琶行》,望着那位技艺高超却身世寥落的琵琶女,望着那个泪染青衫的白居易,天涯相逢何必相似,同病相怜,不言自明。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
真的,背过无数次了。
但是,真正在一首诗中,自己能与作者同处于一个境界,共鸣于那一份天地间亘古不变的情感又有几何呢?
现在,真的很高兴自己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再次把那些曾经古诗文背诵的机械记忆,重新赋予活力和生命。
整部电影中包含40多首唐诗,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一首: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时候只觉得此诗中所营造的风景绝美,重岩叠嶂之间一只小舟,伴着两岸猿声,青山绿水,好不惬意!
走进电影,随着高适的视角,我走过李白一生许多时刻,终于有些明白这两句诗中的深意。
初见他如谪仙人般自由超脱,如大鹏鸟一般挣脱一切束缚,逸兴飞扬、逍遥无羁。
南陵别儿童入京,醉饮高歌,一舞与日月争辉,仰天大笑,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身在扬州,诗名远扬于天下,采莲女隔花笑语盈盈,新妆明水相映,衣袂翩翩随风飘香,一首采莲曲动京城。
黄鹤楼上,意气飞扬,观古览今,诗兴盎然,势要写出千古好诗,震古烁今、艳压群芳。
他少年离别,毫无儿女情长,豪情满怀,清水白石离离鉴真心,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上书李邕不得用,不在意世人之冷眼,愿如大鹏,扶摇直上,后生可畏是傲,年少有才是狂。
后又见他几经波折,失意游走于人间。
他望月色如霜,静夜唯一人茕茕子立、形影相吊,低头蓦然思乡。
他得皇帝青眼,却也仕途多艰,遭受排挤打压,慨叹人生行路之难,却依然持有长风破浪、一济沧海之态。
他身处长安,月色让捣衣之声更加凄冷寒彻骨,引起戚戚一片玉关情。
他深知时节匆匆、白日相催、青春不再,天地间,过客归人不尽,终为逆旅之行,惜叹惋,同悲万古尘。
他饮酒高歌,得意尽欢,以才华必有得用之时的自信,笑对人生,劝友饮酒,醉于天际之间,诗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神幻瑰丽以惊风雨、奇险荒怪以泣鬼神,超越时空、动魄惊心,以销万古愁。
直至安史之乱,误投永王,力劝永王直取会稽,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行路至此,李白在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也走了许久许久。
恰逢朝廷大赦,流放夜郎途中,一叶小舟里突然豁然开朗,千万重山峦再陡峭险恶,身经心也经,只留下那份轻盈、释然和达观了。
“一朝风月、万古长空。”
这一首首活起来的古诗词,让我们在大化流行中穿越时空,体验诗人们的当下与瞬间;在每个情感共鸣的时刻,领悟天地悠悠的无限与永恒,从而获得形而上的自由和解脱。
这或许就是那些年我们所背过的诗词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躬身于人生行路中,去体验、去解读、去感悟。
写于2023.7.28 王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