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
几年前,我便领略过贵州梵净山的魅力,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向来是四方旅人的向往之地。还记得当时我坐车初入景区,因天色尚早雾气还未消散,只能看清不远处的茂密草木和插入浓雾中的石群。太阳出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巨大山柱,我被这平坦山坳里突然出现的双柱峰吓了一大跳,原来建造在其山顶之上的就是堪称奇观的红云金顶,这份惊奇感,实在令人难以忘怀。
如今因朋友回乡,我再次来到贵州铜仁市,住进她家在凤凰山脚下的农家小院。虽离梵净山不远,却称得上是旅游景区之外的天地,夏日昼长人静,不免让人沉浸在久违的乡野氛围中。
吃饱喝足后,厨房飘来一阵茶香,自梵净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以来,为保护山林植物多样性,从前耕种作物的农家渐渐改种茶树、养蜂。其实中国向来就有佛山吃茶的文化,所谓“自古名山僧侣多,自古僧侣多爱茶”,梵净山也不例外。在这儿,无论农家小院还是红云金顶,都不缺好茶。
每年春天,是采茶人最忙碌的时节,除了茶园的工人,不少附近的居民也会被茶商叫去帮忙,梵净山照看茶山的僧人亦是如此,山上山下乃至整个贵州茶区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朋友的外婆采了一辈子茶,从小时候爬上野生茶树上摘茶苞到现在每年背着竹篓穿梭在茶林间,熟知制茶的各个步骤。她总说采茶不易,真正摘过茶叶的人就晓得,茶梗是多细嫩、多“金贵”,无论什么茶,都不该浪费。
沿着山路散步,能远远看到弥勒道场的轮廓,依山而建的雄伟寺观历史悠久、佛教气氛浓烈,在山体遮挡下时隐时现的红墙飞檐,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山野也好,寺庙也好,或许都是令人能够快速静下心来开始自我对话的地方,不免让人走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意境。
密林寻茶
见我对茶这么感兴趣,外婆的兴致也被唤起,主动提出要带我们进山寻找山中孩子的儿时味道。我很好奇,她却一直卖关子。
在山中醒得也早,东方刚刚吐白鸟儿、狗儿、鸡就相继叫起来,我们沿着雾气出发,泥土吸满潮气,踩上去软绵绵的。山中溪谷、河滩两侧枫杨高大粗壮,偶尔还能看到一两颗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珙桐树,在这样略显原始之态的山林中到底能藏着怎样的旧年滋味?
“就是这儿了。”约莫半小时,外婆顿住脚。
我左右张望,看不出此地有什么特别之处,朋友却马上领会到了,蹲下身扒开山坡上的矮草。我这才看清其中有丛像藤蔓的枝条,乍一看和普通嫩叶没多大区别。外婆解释说,这就是藤茶,以前小时候家里穷,大人便会带他们采藤茶回家自己炒来喝。虽然这几年市场上也开始出售古藤茶,买来喝过几次,却总觉得味道不行。
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和朋友栽了一小筐藤茶。回家路上,我心中还暗自纳闷,这框“树叶”真的能喝吗?忍不住偷偷尝了点,确实有淡淡的茶涩味。后来才知道我国民间饮野生藤茶的习惯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诗经总集》的古茶勾藤。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这种植物还真随处可见啊!既不娇气也不高贵,之随意而任性地在山中生长,人采或不采,都在那里。不仅如此,藤茶的处理,也再方便不过了。
农家的柴火灶最适合炒茶!外婆现将摘回的嫩叶用开水快速汆烫了几秒,趁将沥干水分的功夫又将大锅烧热,随后再将茶叶倒入锅中。炒茶的火候是技术活,既要烘出叶片中的水分,又要避免将其烧焦。外婆不愧经验老到,连手套也不用戴,双手灵活地在锅内翻动、揉搓茶叶,直到其变色、卷缩。朋友父母也陆续过来帮忙,大概四十分钟,茶叶终于炒好。
或许是自己亲手采来的茶叶,喝起来别有一番满足滋味,我问外婆今天的藤茶,是否比得上小时候的味道。她轻轻吹开茶叶,喝了几口,说还差一点点。
或许外婆怀念的,未必是那碗茶汤,而是再也回不去的年少记忆。曾经被父亲牵着走进山林、与同伴在草木中玩耍、放学后回家炒茶等等欢乐时光,是如今任凭何种珍馐都难替代的情感寄托。
我想面前这杯香气异常的藤茶,也会成为我日后再来到梵净山的引线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西游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