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拿撒 天津耀华学校创思社旗下作者
写在前面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远不止于莎翁的剧本,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历史学。对待一个相同的历史话题,每个人的观点或许截然不同;对待历史这门学科,每个人的看法也相异甚远。很多人会问,历史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我的初中历史老师曾经这样解释:“此前一刻即为史”。我想,就历史而言,一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然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历史的学习应该回归人文本质——“创新”与“思辩”。
人文教育——西方送给东方的礼物
提到历史,免不了要谈及人文教育。对于子标题,也许你会疑惑,难道人文教育只有西方文明才拥有吗?那么,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上下五千年中华——究竟算什么?诚然,没有人有权否认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对于世界人类文明史的伟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单看学科,乃至科学,“利益瓜分”的版图还真没有东方文明的份。对此,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东方学家李约瑟曾说到:“尽管辉煌灿烂的中华帝国曾经多次站在人类技术发展的巅峰,但遗憾的是,在这个潜藏着神秘巨龙的遥远土地上却从未诞生过科学。”千万不要小看“技术”与“科学”一词之差,正是这短短两字的不同,铸就了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处的绝对领先地位,时至今日,影响尤甚。客观的看,东方有“技术”却无“科学”,有“学说”却无“学科”,有“学堂”却无“教育”,这既是东方文明的通病,也是东方文明的遗憾。值得深思的是,类似又不同于此的“有”与“无”仍旧发生在今日的中国,因而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正如国际顶尖生物学家施一公先生所言:“不是说学金融不好,但是当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精英都去学了金融,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
文史哲艺——人文教育的核心
若将进行人文教育的视野置于整体文化观之上——教育上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而且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仅限于人文学科,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里所沉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透过其层层外壳而深入到内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若从学科上讲,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学科。也就是说,尽管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就学科范围而言,人文教育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学科,这就是文、史、哲、艺。
对于人文教育,亦或人文学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一段解释:“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指出:“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总之,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它构成一种特殊的知识,是研究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问。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
“创新”与“思辩”—人文科学之本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人文教育是西方大学立校之本,耶鲁大学校训Lux et Veritas(光明与真理)就是在强调追求学术真理,敢于挑战权威,质疑学术观点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换言之,人文科学的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影响之深,使得历史亦或人文教育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勇于“创新”、掌握“思辩”。
从英文角度入手思考,Humanities/Human science的思维模式既区别于Natural science,也区别于Social science,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人、人的value、人的spirit、人的deep down具有某种特殊性或个别性,它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地进行实验,难以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为人文社会现象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具有个别性、不确切性,不可能被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人文科学独有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令其他学科难以比拟。因此,人文学科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对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对人性的提升与人格的塑造,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
阅读,尔乃吾生命之光
Thou are the light of my life是香港一所教会小学的校训,只一次读它便令我印象深刻,心中反复默念。阅读,又何尝不是人文教育生命之光!好比选择自然科学就意味着要没日没夜地扎在实验室,学习人文科学注定要与数倍于等身的书籍作陪的——批判性思维只有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别无他法。所以,阅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其表现主要有四点:广度、深度、精度、速度。
广度是指阅读书籍类型的多样,我们常说遍览群籍,博采众长,就是这个意思。只有不断接受全新的,甚至是相悖的、挑战性的观点,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充实并完善自我的学习。
深度是指阅读书籍的“口碑”,简单的说就是读好书——经过时间检验的大家的、权威出版社的书籍。人生短暂,时间宝贵,只有用有限的时间阅读有思想有深度的大家著作,最大范围的汲取知识精华,避弃学术的糟粕,才不失为精益耕读之举。
精度是指阅读书籍的准确度,换言之即为理解、把握主要观点的精确度。愈是有深度的文章、著作,其观点往往愈精炼却晦涩难懂,这是需要我们反复提炼,反复琢磨,最后基于文本的出一条相对精确的结论,从而与个人原先观点相比较。
速度是指阅读书籍的效率。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效率的保证是基于以上三点——广度、深度、精度——的助推。正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注重快速定位文本能力的培养。
掌握以上关键四点阅读能力,就为人文科学之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不过,阅读也是一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思社提倡:
1.对于高中生来说,一年要读6000页书(大约300万字)
2.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年要读4000页书(大约200万字)
相信自己,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在最后
长期以来,批判性人文教育在中国社会的关注度并不算高,这是因为它往往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单纯学好“数理化”真的能够“走天下”吗?真正的自然哲学泰斗同时仍是人文教育的受教育者。作为新一代,我们不能一味关注学术的功利面,而应真正地发现人文科学对于一代人的教育成长着实是意义深远的,无论最后选择哪一条路作为人生的学术或职业发展方向,人文教育都不可或缺。作为新时代的受教育者,更要敢于担起教育者的责任,以青年之为贡献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以及青年一代。正是这句话,使得创思社得以成立,我们也很荣幸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
注重“创新”与“思辩”的人文科学是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的,相比哲学,历史和文学更容易为青年接受。创思社指导教师邢翔先生讲过:“历史真正的魅力在于,我们总能在细微处找到自己的影子。”的确。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慎独,读史使人谦逊、读史使人淡泊。以史为鉴,方能立身。我们必须明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奥义的学术研究,研究人本身即是研究社会、研究自然的学术前提。没有前者的奠基,又何谈后者的落成呢?13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告诉我们,只有透过“创新”、“思辩”的视角重拾人文教育,并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才能使中华民族逐渐步入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巅峰。
本文写于2018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