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类型的影片一直都很受欢迎,紧张波折的剧情中,英雄遭遇困境,蒙受羞辱,坠入谷底后逐渐接受失败,又重新找到了信心,赢得终极的模式化故事,让我们赔进去多少次感动,英雄的魅力自然来自于独特的精力,但我们不能想象,没有了超能力和炫彩的装备他们是不是一开始也会被挑选作为英雄。所以英雄的能力和英雄的人格一样是标配,需要系统化的生产方式,所以这些看起来独立的英雄们,都被编排入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不断的为英雄们更新装备,强化能力,让他们能和不断出现的敌人持续的进行装备竞赛。
装备的力量在影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当然英雄们的信念还是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但只是为了强化故事的深度。一个来自民间的独立英雄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最后必然被收编,这就是系统训练的力量。
这种情况可能是所有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系统的力量越来越大,哪怕你有多高的天赋,也必须进入一个督导体系,约束你的行为,打造你的固定的角色和能力。
因此,各个行业中的教练,咨询师,这些以经验和智力进行专业化咨询,辅导,系统强化客户某个特定技能的从业者越来越多,职业价值也得到很大的认可。相关的市场快速成长,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小众的技能,现在都可以打造成一门独立的实用的课程,用来提升职场英雄们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制作PPT,excel,手绘,比如手机拍摄,科学发声等等技能,某些单一课程销售额超过千万。
但同时我也想起来了物理学家费曼的一句话,大概是说很多和方法论有关的学科,就和鸟类学家所做的事一样无聊。
什么意思呢,鸟类学家无论怎么研究鸟的飞行方式,也无法去教一只鸟更好的去飞翔。即便他们都存不存在了,鸟也可以飞的很好。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被总结成方法论的东西,都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听不懂的东西,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会某个技能,我们把这个过程总结成方法论,然后不断抽象,不断细化,这些努力真的有任何的价值吗?
费曼的看法当然有些偏激了,虽然所有的技能都有其自然的形成规律,也会通过实践一步一步的获得,但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并非毫无用处。技能是要通过个人实践中的体验,形成经验固然有了提高,但这样的方式有其局限性。因为体验不稳定,不成体系,并且范围有限,无法超越你的环境。而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又决定着你能进入什么样的环境中,如此,如果只凭借经验,就形成死循环,被禁锢在某个水平上。
当你希望突破环境,超越自己的时候,需要一套理论体系。一种超越个体视野,从群体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练习系统,形成认知和实践的相互反馈,破除个体行为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这套体系由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并被总结成为四个字:刻意练习。
埃里克森对多个行业中杰出人物进行“破天赋迷信化”的研究后,形成了关于练习的方法论。向人们解释了技能提高的练习机制。他认为只要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行业的明星、高手、大师。
该理论提出后迅速风靡世界,不断有人继续跟进研究、补充着他的理论,今天我们在网上所看到的学习力的课程和书籍,都是源于刻意练习的原则,帮助很多人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刻意练习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解释体系,或者说是哲学思想,影响范围远远的超出了原书中所研究的领域。但遗憾的是,至今在认知复杂度高,也就是隐性知识多的领域中,这套理论应用非常有限。
所谓的隐性知识多,就是影响着结果且不确定的信息比重大,无法事前确定,很难找到固定的,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行业的技能都比较“综合”。
凡是用综合形容的,就是没有办法梳理清楚技能组成因素,很难对能力进行清晰的衡量和模拟,往往都是情景触发下的自由发挥,并一直都保持着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不断的调整,并达成最后的目的。
这种随机的触发,难以形成稳定的外部可见,可复制的规律,用来指导他人实践,只能形成一些经过高度总结的规律,一种对趋势的描述,那些重要而且具体的感受无法迁移,因为隐性的条件不断变化,无法识别。这类技能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销售。
那么销售一类的技能是不是就和鸟学飞行一样,只能自己体验,野蛮生长?所有关于销售的原则和经验都无法推广?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一名销售人员常规的成长经历。
先会有产品知识,内部流程、岗位职责的培训,这些知识性的培训,在经过实践的打磨之前,对你工作没什么帮助。当你完成后,会跟随一名资深销售员进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学一些接地气的经验,形成一些模糊,孤立的思考,但无法落实到行动中。这个阶段会频繁遇到问题,师傅会给你做具体分析,并告知常规的解决方法,让你去执行。
这种实践可以对碎片化的经验,原则,流程,知识进行打磨,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理解,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你可以把很多片段链接起来,思考问题变的全面,会多想几步再做判断,这些在无意识中都形成了个性化的职业经验。
到了独立进入市场的阶段,又遇到一个问题频繁暴漏时期,要面对的是变化的问题,打乱了你既往形成的认知,常规的问题之间出现交织,矛盾,碰撞,你开始不适应,不知所措。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开始恢复反击的能力,失败的经验成为养分,很多不能理解的方法终于变得透彻了,大脑里那些积累为了对接具体的问题进行重建,行为变得主动,思路变的灵活。
慢慢的,和客户开始有了良性的互动,对销售过程有一种微弱的掌控感,目标的不断达成也增加了自信。但是你仍然在惶恐,好像每次的达成,都有一点运气,总结不出来稳定的方法,只能得到一些笼统的思考,而你希望有一个明确的成长道路,让自己最大机率的赢得以后的每一次机会。
这时候,你可能会查阅一些销售类的书籍,你的问题没有找到针对性的书目和章节,只能力图全面的阅读,并频繁参加销售类的培训。然而你发现,书中讲的都是公认的原则和完美的案例,论证体系严密,但是没有具体的路径去解决你担忧的问题,你不缺乏对销售原则的正确理解,你迷惑的是你面对的具体问题远远上升不到那么高的层次上去。而那些培训老师给你的回答也都是观点性的,原则性的,常识性的,从来没有给你过具体的方法,或者给你提供一个只能在想想中建立的完美方案。
你满脑子概念,方法论,但在具体工作中发现这些太遥远了,根本找不到对接点,只能让它们默默的躺在那里。你按部就班的继续,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以前的工作中很多被忽略的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大脑里好像多了一个声音在引导你的思考,变得更有层次,更加全面,那些关键信息重新被捡了起来,组合成了你特有的销售路径,虽然不具体,但你已经信心百倍。
这时候你联想到了以前接触到了某一个销售的方法论,终于豁然了,你借助它开始有了全面清晰的思考,这种思路完全超越了书中对那条理论的解释,你终于找到了专属的,可以延展的经验,他可以不断变化,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你想把他记下来,反复思考找到了一句合适的话,并写了下来,你看着第一条原创的理论,竟然发现和你以前从书中看到的某个理论一摸一样。
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原创”理论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需要给新人做职业培训了,你有太多的体验,但讲出来的内容似曾相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也那么熟悉,而你的回答有高度,很正确,但是你知道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理论和具体之间,必须要补充出太多的隐性的东西,你不是不想讲,而是根本没有办法讲出来。那些具体的思考,只在当时条件下适用,而且再也不会重现的条件变化,一旦讲出来就是错的了。因此,不能提前预计随时都有的变化,只有和你一样站到讲台上来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你在讲什么,并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已经飞翔的鸟才能听懂训练师教你如何起飞。
这就是复杂性技能的尴尬,回顾时都是正确的,展望时无从下手。尴尬不能避免,但你又想留下一些经验用以指导未来,因此只能讲一些高度抽象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整体上有对趋势的判断,但在个体上无法做具体的指导。
之后的你也并不好过,你想改变未来,但是依然掉入了过去。这就是你的瓶颈期,你不断证明着自己和以往相同的思考的正确性,但正确,不代表着你可以做的更好。当你冲击更大的目标的时候,把所有能想到的都做到了最好,胜利依然离你很遥远,你质疑自己的天赋注定无法获取某些高度。是这样吗?是的,对于长跑比赛来说,冠军不是在最后冲刺时产生的,甚至不是你在起跑后的每一步的努力所决定的,而是那些你在训练时未曾注意到的问题,甚至是你曾经引以为傲的特点造成的,一点点扩大你和目标的差距。
这些是难以自我发现的,他在所有的细节中流露出来,在显性规则约束不到的隐性空间中显露出来,被模糊的形容成“气质”、“性格”、“习性”,其实是你的自动化意识。
有悟性的人会在外界的反馈中自省出来一二,但是从认知到改正要经历多次情景触发,并及时的在习惯生发前就意识到,进行干涉,抵制惯性,形成新的行为,并和意识之间相互确认,改变思考的路径,才能巩固下来。没有这样的机缘,你的思考和行为就会趋于自动化了,时间的积累也不能让你有所提高。
这个结果看起来很残酷,是一次次偶然性的叠加,导致的最后的结果,是一条极不稳定的生产线,他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质量范围,你越想明确各个环节的影响,结果就越出乎意料,换句话说,每一次生产都是不连续的。每个销售人员,就像没有人修剪的树木一样,长成什么样完全靠种子和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刻意练习很难在销售领域中应用的原因,它的三个重要的基础:有明确可衡量的目标,有反馈,有老师的指导,简单说就是动作和结果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有因果反馈和修正路径。这些在销售行业中完全找不到。
因此,销售是刻意练习的禁地吗?我们先思考一下那些或许是由于运气,突破了环境的制约,成为最顶级的销售人员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他们有强大的与外部世界密切互动并建立解释体系的能力。在繁乱的信息,甚至矛盾的信息中找到一种暂时借用的图景,帮他们高效准确的探寻未知地带。
但是,这个过程是持续进行的,形成的某一种解释不是永恒的,唯一的,在变动中不断的更新图景,并不断被否定,被迭代,并作为行动的指导。最终能让他们的工作形成一种有方向的,连续性的积累,这也是练习的本质:通过图景的指导,一点点的积累,突破原有的边界,提升能量,成为顶级的销售人员。
这个图景,就是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呢?这是刻意练习理念的核心概念,是
“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情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象。” ——安德斯•埃里克森《刻意练习》
这句拗口的话不用太仔细的体会,他所说的就是你需要对不确定的新事物建立一种“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可以和“它”建立一条或多条联系,这取决于你的积累,而刻意有序的积累,就是练习。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是镜子,任何相关的信息都会被再次认知和加工(事实上在认知前就被离子通道所干涉),然后预测可能的变化,并在不断的接受反馈信息后,进行判断。这个加工、预测(模拟)、判断、启动的能力,决定于我们心理表征(心理认知水平)的质量。他所建立的一种连续性的规律,帮我们对未来的变化产生预测和应对,继而改变我们眼下的行为成为一种长期的积累,让我们的成就凭借的不再仅仅是运气。
因此,每个人的心理表征都是不同的,新手看到的问题,由于积累不够多,无法建立心理表征的广泛联通,会感觉一片散乱,或是只能看到孤立的,部分的信息,完全被牵着走,做最表面的应对。而高手拥有将信息和心理表征(模型)多层次对接的能力,迅速的形成解释判断,并开始边求证,边思考,完善对事物的认知。
而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打造高水平的解释模型,也就是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在各种技能的练习中都会参与其中,影响最后的结果。
心理表征帮助我们稳定练习中的积累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着重讲了国际象棋的训练过程,分析了棋手水平之间巨大差异的原因,并由形成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雏形。
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在看到某个棋局的时候,会联系到以往钻研过的棋谱,这些棋谱已经不是特指了,是已经被综合的模块集合,可以在迅速的比对中,完成对局势的判断,并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水平一般的棋手,思考中可调取参考的棋谱,思路,案例远远少于大师,造成思考维度不够,从而对细微变化的敏感度不高,辨识度不够,还有可能造成混淆,思维效率和质量都很低。
象棋大师强大的联系能力,和训练方式有很大关系,他们并不会参加很多比赛,以赛代练并不是好的选择,比如中国足球。大师们大多数时候独自进行大量的打谱练习,就是研究既往的棋局,体验棋手每一步的思路,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对比思路上的差别。这个过程就提高了自己的心理表征。而即便有天赋,这样的训练至少进行十年才有可能成为大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心理表征就是将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动态进行整合,建立局部的和整体的关联,形成有穿透力的认知和准确细致的洞察,并以此作为指导,建立应对的方案。
事实上,洞察力是心理表征的水平的重要体现。
在洞察力方面,我们很容易的想到福尔摩斯的形象,他观察入微,关键记忆力又超群,但是他的洞察能力不是来源于照相机一样的记忆,而是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思考套路,会根据最初的线索,结合已经有的经验形成一种临时的猜测,要完善这种解释,就要求他必须关注某些东西,寻找可以关联的证据。
这种在目的下观察到的细节信息,被福尔摩斯的解释模型所整合。伴随着模型的成长,能够连接的信息也就越多,容易对案情提出更合理的解释,直到能够彻底的将矛盾点化解,打通整个信息链,就完成了对案件的侦破。因此福尔模式是带着“心锚”,带着目的去观察。
如果没有这个心锚,只用眼睛看,是什么都得不到的。比如在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都告诉我们要先观察再写作,然后大多数人的作文,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了事件的罗列,有一个形象的形容词叫做流水账作文。因为整个过程我们没有借用心理表征设定一个心锚。
这种训练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大疆公司的董事长李泽湘在国外留学时,也被要求到十字路口看三个小时,回来完成一个报告,主题自己拟定。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就和从冰山上滑下时要迅速找到抓手固定自己一样。
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心理表征给你虚拟一个解释系统(心锚),和眼前的事物关联。直白的说,就是用以往的结论套用与当下,然后在观察中调整,无论起初的结论有多不合理,只要有了思路,就可以搭建原有的积累和当下问题的联系。这个原有的积累是抽象后的知识和意义,因为抽象的整合能力最强。
对于销售来说也是一样,找不到好的策略是因为看不到客户周围信息中的联系,并无法从中对客户大概图景形成一个猜测。一旦建立了对客户信息的关联,就会和滚雪球一样开始积累,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快,你能看见的客户内心的层次也越来越丰富,对应需求的策略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但是,当你没有形成开端,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广泛的联系的时候,你对周围的信息是无感的。
一旦形成一个开始,你就永远不会想停下来。起初,你只能将认知联入一些明显的,大众化的信息,不久会感知到一些细致的东西,而且不能被原来的解释体系所解释。
出现了的这种认知缺口促使你要去进行填补,将细腻的信息缝补入原有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细化,要支撑更细致的信息链接需要建立出新的层次和视角。能够看到更多细节的原因不是变得更加的细心,而是有同等细致的信息存量。如同一个没有细胞学知识的人,是理解不了显微镜下的图形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与众不同的客户需求时,就完成了自己认知的重建,可以高效的识别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细致化过程不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上的,是对更明确的因果关系进行思考后,才能建立出来的联系,前提是心理表征的重建。因此:
心理表征决定认知模型的质量
在不断和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解释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能够看到的信息量(可想到的各个角度)都差不多,但我们的心理表征不同,构建出来的解释模型也有不同,谁的模型解释更加贴切,更能掌控细致的矛盾,统一更多的信息,就会占有优势。
策略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解释模型的竞争,比如“tpp”和“一带一路”,比如不同的政治体制间的竞争。有一句话叫成人的世界中,选择的标准不是对错,而是利益,实际上是选择不同的价值模型。
当然每个人未必都能找到最好的模型。一旦选错了,就印证了另一句话:坏人都很蠢。
这并不是说智商上的,而是他们的认知建立于一个错误的解释模型,这个模型中,利益来源于对竞争者的挤压,从而驱使他们越努力越将自己送入一个小格局中去。反过来看,善良的回报不是利益回报,而是让你处于一个积极的解释模型中,让你更在意自己的成长和与他人的协作,是一个鼓励扩展的模型,带来更大的格局。
事实上我们也应该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上去理解善良,在小格局中,善良只被理解为一种道德,因此,一部分人将道德理解成一种交换,认为善有善报,想象着自己如果比一般人道德水平高,就应该给我更多的回报。显而易见这种模型又回到了竞争性的解释思路上,成了一种要求,一种利益争夺。
他们不知道,所谓善良的回报只是你会有一个更大的格局,并因此带来一种可能:因为善良所以周围人信任我,而我就有机会走入更大的体系中发挥作用,实现成长,因为成长就有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也创造更高的价值。但是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不可能由于某个人善良就给予他们直接的利益回馈。因此我们看到的善行,也许并不是出于道德,而是出于不同思考模型的权衡。
不同心理表征,决定了模型的建立和选择,而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质量,也就是你的内心与外界的链接质量。
心理表征帮我们建立高质量的内外连接体系
心理表征让我们有探索未知的基础,在面临不确定的变化时候,它会帮助我们和既往的知识积累相联系,这些积累分散在我们的大脑中,不被关联,就不被激活,而心理表征则有快速链接信息的通路,调用很多已知的信息和具体的问题相联系,减少不确定性。
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凌乱的信息片段,只有借助心理表征建立某种有意义的组合,才能形成定向的积累。否则它们会和大多数的记忆片段一样,快速的流失,不会留下任何实在的影响。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也明确的提到:“心理表征可以定义为一个概念式的结构,回避了短时记忆的局限”。
有一位数学教授曾经做了一个比喻,一直猪逃出猪圈跑了,如果直接到猪圈外的野地里去找,是很难找到的。这个时候不如把整个猪圈都打开,把猪都放出去,让这些猪去找丢了的那只猪,这样寻找的目标就大了,难度就小了,这就是用已知减少未知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
因此在事态不明了的初始阶段,心理表征可以迅速的帮助我们把微弱的信息链接起来,形成对未知信息的包围,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实现对信息的扩展,通过比对发现新旧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目前很多书都提倡用思维导图来构建某个知识的框架结构,便于记忆和理解,但是其中提到的应用方法,违背了思维导图的精神,基本就是教你把目录又编排了一遍,如果你遵照原来框架建立一个结构一致的思维导图,并不会让你将知识记忆的长久些。即便在构图中用简化或者展示方法上有自由发挥,但这就和你看书候画的一行行的横线一样,标识和内容会一同被忘记掉。
只有你打破作者原有的逻辑,只把他的思想当做素材建立自己的逻辑结构,才是一种有价值的应用。而思维导图的大赛也是让你从一堆材料中建立出自己的思维逻辑。
这是一种整合能力,实际上思维导图的练习和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一致,思维导图并不是将原来的框架结构清晰化,成为一个记忆工具。刻意练习的目的也不是增强记忆力,即便是对记忆力的展示,也是靠特有的心理表征的编码系统来实现的,不是提高本身的记忆能力。以往,我们以为国际象棋的盲棋选手一定记忆力超群,事实上,经过刻意练习的盲棋选手也不一定就比平常人的记忆好多少,但他们借助心理表征对棋盘变化进行了独特的编码,所有棋子因此联系成一体,让记忆的难度下降。因此在不提高基础记忆力的基础上,他们完成了能力的延展。
心理表象让我们大脑得以延展
我们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寻求理解,所以达成标准就是感觉听懂了,没有疑问了。然而,没有问题不是你已经非常清晰的了解了某个事情。而是你相关的知识储备太少,更关键的是你的解释模型太模糊,不具备延展能力,也就不能自我迭代。而每一次对新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对原有模型的丰富,而不是让原有的模型刀枪不入。这个过程中间一定会产生问题。
一个高质量心理表象,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解释模型,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结合在一个广阔的背景,又能够联系微小的变化的,引发出一些列的思考,成为我们下一步行动的指引。
在学习的过程中,问题就是链接新的知识的窗口,只有产生并拥有了问题后,后继的学习过程就会加速。如同只有出现了生命之后,进化才开始,并不断的加速,整个生态系统迅速的走向多样化,复杂化。在此之前,漫长的时间并没有让世界上的生态有多少的变化。
我们的成就差距往往不在解决问题上,而在寻找问题上。拥有更多思考维度的人,能从眼前的局面中,联系的更远,并创造性的整合出脉络,找到发展中指向未知领域的关键问题。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的调整解释模型的过程中,实现对心里表征的提升后的结果。
关于提问,有一本畅销书叫做《学会提问》,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你的思考出现了困境,那是由于你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问题。
而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静态封闭的思考模型中不会有问题。好的问题就和电影中的主要冲突一样,它是具体的,不空洞的、不狭隘的,敏锐的发现了矛盾点,携带了重要的背景信息和要表达的主题,一旦解决了,电影就提高了一个层次。
问题消失了,你的认知也就闭合了,对外无法建立新的链接去延展你的大脑,对内也无法细化出更精确的因果,在实践中创造不出新的转化方式。而这三点是心理表征提高的主要方式:向外延展解释体系,对内挖掘更确定的规律,实践中完成解释模型的调整和多解释通路的建立。
回避问题会让你获得暂时的安宁,但会造成心理表征固化。因为大脑中的信息连接是多路径的,并且随时断裂重建。如果其中的某一个路径被反复的加强,就会固化,解决类似的问题就得心应手,并加强这种惰性,回避困难,让能力滞留在这个区域,就叫做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你会感到轻松,并且喜欢维持这种感觉,你会忘记时间,或者期盼能将某件事情做的更久一点,你会认为自己如此废寝忘食,一定会有所成就,但是很遗憾,你不过是在原地踏步。
这个状态和产生心流不一样,虽然都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但是心流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自我的尝试,其中可能伴随着挫折和未知,但还是会乐此不彼的继续挑战,不会用选择问题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因此,所有的怀才不遇,实际上都是舍不得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一点小的才华就沾沾自喜,不愿主动做出自我调整,反而将失败归因与外界,感慨自己的际遇不公。想把自己的倒影摆正,却认为应该颠覆整个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刻意练习》的作者竟然发现连医疗这样的经验和技能水平密切相关的职业中,有一些工作了十年的医生,水平竟然不如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年轻大夫。他们的技能由于缺乏和挑战性的任务互动,导致僵化,继而衰落。
大多数技能一旦形成,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开放的程度就很小了,有新问题也只关注自己熟悉的那一部分。如同马云所说的新的东西到来时,看不见、看不懂、最后到来不及。
最早的看不见不是真的没有看见,而是一种自以为懂了,用片面的解释来安慰自己,直到新事物已经成长为无法用老的思想进行片面的解释了,突然产生一种看不懂的感觉,但是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机会。
刻意练习就是要不断逼迫练习者冲出自己的舒适圈,让心理表征在动态重建中不断提高,避免固化而带来的衰落。
那些对固定套路的重复练习,只是初级练习阶段。但是进入更高阶段后,要保证技能的长盛不衰就必须要开放。熟悉了固有的套路不能让你一劳永逸,只有开放的接受新的变化,才能让套路丰富,事实上套路就如同门槛,没有越过之前,进不了房屋,越过了之后,谁也不会再在乎它,而可怜的是站在门槛上不愿意下来的人。
任何技能都是从表面到内部再走向外部,从整体到细节再组成整体,从大概到精细再回归模糊,从简单到复杂再成就简单,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将外界的互动变成一个一个持续的阶梯,慢慢攀爬,永不停息。
有一部热映的影片叫《百鸟朝凤》,主人公游天明将盛极一时的唢呐演奏队游家班最终带入了没落,尽管师徒二人奋力支撑,但是难以挽回颓势。这不是游天明的技艺问题,不也不是人品原因,而是他的格局太狭小,认知单一,继而趋向与封闭,没有办法对接新的东西,找不到破局的方法。
游天明面对的恰好是一个环境变革期。在行业环境中,西洋乐队丰富的乐器组合,亮丽的外在形象,对变革中的村民更有吸引力。在生活环境里,游家班的根据地无双镇和周边城市及中心城市的联系已经逐渐打开,一个更宽阔的世界让村民的思想受到冲击,看到了机会和诱惑。
以往没有的竞争品出现了,村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改变了,而游天明和他师傅所能做的却只能是拿出来最顶级的传统曲目《百鸟朝凤》,来挽回唢呐的地位,仍然在原来的技艺结构内寻找出路,困在认知的格局中,看不到平衡已被打破,内心局不破,人生局就破不了。
破内心的局之所以难,因为我们太希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尤其是维护已经被证明过的正确,他们坚定的坚守自己封闭性的认知,面对外界负面反馈也无动于衷。并且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会不明白那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
这种坚定我们在有多元认知的人身上也能看到。但是他们能够理解不同的模型,之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坚定的尝试,从反馈中看到调整的机会,不断的在迭代着自己的模型,能否破局就在于无论看起来多么顺利和正确,都不忘记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替换。
事实上,影片中的唢呐相对于其他在生死线边缘挣扎的民族艺术已经是幸运的了,虽然独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但他对接了更大的舞台,成为了民族乐团的重要组成。有一些协奏曲曲目获得国际赞誉。
《白鸟朝凤》也经过当代艺术家的修改后,对接了人们对艺术的新的需求,成为有影响力的名曲。实现破局的原因,是新一代的艺术家放弃了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调整心态融入了丰富的表演形式中,并且在协作中反而体现出来其特点。
从这次破局中,我们看到一个技艺要不断的与外部对接,面对不适感,要进行自我调整,这个调整过程就是不断重建心理表征的过程。
在商业竞争领域我们也看到了心理表征固化带来的后果。在工业社会中,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分离,而生产者由于傲慢往往不会为了使用者的意见进行工具的改造,毕竟规模和成本才是竞争力。这就给了一些新兴企业颠覆的机会。
在所有行业颠覆者的案例中,我们总以为是需求改变了,而原有的生产者的产品没有跟上,但实际上需求并没有改变,需求本来就不是单一的,是一系列需求的组合,只是受条件限制,暂时的突出与某一个方面,并被有限度的满足,达成了暂时的一平衡。
所以,一旦这些组合中的某个因素被其他方式高质量的满足,需求结构就被肢解,被完全满足的需求分离出去和其他需求组成新组合,并成为了主要需求,看起来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变了,其实是分化后重组了。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产品也只是临时的,在某一个层面上,某一个局部上满足了客户最主要的需求。
手机满足不了消费者复杂的社交需求,但是加上社交网站,视频网站,购物网站就可以满足大多数需求。但是这个生态会发生变化,这个层次上的满足感也会慢慢的削弱,消费者需要更深层更全面的被认可,被关注。这是就会有新的事物的产生,成为最好的链接者,整合者,而它就会成为代表性产品,链接了供给双方的组合。总之,单一的产品满足不了需求本身,而单一的需求也不存在。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巨头大而全的产品被小而精的产品打败的时候,当那些新的产品去满足底端的,小众的用户,最终占领了绝大多数市场的时候,很容易认为是用户的需求改变了,那些非主流用户的消费意识觉醒了,而价格低,功能简单的产品恰好迎合了这部分消费者。新兴的企业伴随着这部分消费者的成长,成为市场的主流,新的技术也逐渐的成熟了,并占领了市场。
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只解释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两种产品竞争的已经不是同一个市场了,因为客户的需求分化了为了不同的市场。一个产品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必须大而全,这样才和其他产品形成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建立了之后,市场才能够发展。
而技术的成熟会降低价格,也会诞生一些小而精的公司,在某个方面比原有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就会吸引走一部分客户,这些公司在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也会结成一种同盟,成为产品组合,行业巨头表面上看是你是被简化的产品打败的,实际上是被复杂的产品生态打败的,而简单的产品意味着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少的合作成本,就可以建立更复杂的组合。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什么单色打印机战胜了彩色的打印机,难道客户只为了价格就放弃美妙的颜色吗?事实上,人们对颜色的需求已经被其他技术满足了,没有必要让每张纸上都出现颜色,单色足够满足一般文件的需要。
正如一个擅长各种武器的人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士兵,因为现代化的战争需要战士足够平庸,能够整体划一的完成机械的动作就可以了。只要学会队形和基本的武器,就有资格被调配到任何方队中服役。这才是部队需要的类型。但是从这个人的角度看来,你会认为军队的素质要求下降了。
因此我们看到,有生命力的东西,能够在变化之中进行广泛的对接,建立合作,而对接成本越大,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大的成本来源于整体的固化,要不全部接受,要不就没有办法合作。很多企业看到变化而没有办法迎合,无法拆分,有太多附加条件,转变成本太高,只能继续维持原来的体系。
心理表征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哪怕你有一个很高质量的心理表征,你也要敢于否定并进行调整。心理表征的模块单元越小,链接越灵活,越有生命力。哪怕因此要做痛苦的自我否定,来断开固化的链接。
刻意练习独特的地方就是始终强调不能让自己的技能固化,熟练并不是练习的终极目标。在最顶级的乐器演奏教学课程中,主要练习方式不是学习一个完整的曲目,甚至不是一个乐章,而是随机切分一些片段进行练习。而且一旦练习熟了,就要再随机的切分,避免技能固化。
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泰格伍兹,最难得的一个技能就是,在已经挥杆的任何一个瞬间,如果和预计的情况有变化,他都可以停住动作,重新的调整,不至于将错就错。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一定是经过刻意练习,将挥杆的动作拆分成很多随机阶段进行练习,才能够做到。击球的时候看起来一气呵成,实际上是无数动作的对接,每个对接点都是可以被控制和重新选择的。避免掩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