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己如心
文/石岩磊
《论语》中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它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信条?”老师回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大概“恕”字可以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别强加给他人。从字形上看,“恕”由“如”和“心”组成,本义是“如自己的心”,而圣人把其解释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明显拓展了它的内涵,也就跃升了一个层级。
顺风顺水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事业,也可能是顺心遂意的家庭,或者兼而有之,但这只能称为内观,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希冀,而在现实的外求过程中,难免会与他人的愿望发生冲突,因为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不可能人人都能当总经理,不可能个个都去北上广买房,也不可能确保每个考生全能上北大清华,于是便有了竞争和博弈,有了勾心斗角与尔虞我诈,焦灼、烦恼甚至是激愤就如影随形地在人们心底弥散开来,而经过艰难的打拼,走过无数坎坷泥泞,人们又会不约而同地渴望一种简约的生活,一种简单的生存理念。
正如子贡那般迫不及待地要老师一言以蔽之,意欲寻到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大道,孔子的回答的确十分简洁,可做到却非常困难。因为要“如己之心”就不可避免地会触碰他人的奶酪,招来别人的提防、敌意和反击,在你来我往的冲突对撞中总会有先声夺人的幸运儿,也会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局面,甚或演绎为两败俱伤的悲剧。解决之道也就是妥协之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高大上的道德箴言,多半是人世沧桑洗礼后露出的彩虹,瑰丽无比而又透着稍纵即逝的怅惘。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如意强加给别人,实则就是避免招惹是非的中庸,其核心便是息事宁人的隐忍。自己闷闷不乐时不能表现出来,免得让旁人反感;自己遇到麻烦事时不要添乱,免得叫他人嫌弃;自己碰到不公时别乱吵吵,免得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的警世之语犹言在耳,我们怎可不警惕温水煮青蛙的“鸡汤”闷成惊世骇俗的岩浆洪流。1998年的特大洪水还历历在目,今年南方多地的江河又拉响了漫堤的警报,疏与堵的应对之策再次摆到了人们的面前,未雨绸缪的疏浚或许永远比火烧眉毛的堵截有效吧。
“勿施于人”的忠告不就等同于高筑堤坝吗?何如提早消除“己所不欲”的隐忧?我们所不愿接受的事无外乎是对己不利的因素,即是有损于己利之事,这才是每个人最关心的头等大事,要比谁当联合国秘书长重要的多,保护好私利便会更好地成全公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唯有让人安心地打扫自己的小屋才能确保天下净,一味地要求人们关紧门窗勿将粉尘污染了大气形成雾霾,只会把怨气积聚到狭小的空间里,殊不知压力越大爆炸的风险愈大,隐患便在一团和气中积聚,何不让人们通通风散散气,消解掉潜在的危险呢?
许多人抱怨自己身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一切都在讲究效率,读了经史子集之后,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古人同样有飘浮之风,子贡心急火燎地想知道终身可供奉的信条便是个例证。漫漫人生路怎可以只用一个字就能概括的了?圣人之言可能只是“尔之所欲,勿施于我”的托词吧,稍安勿躁只会灭掉令人心惊胆战的明火,而直抵人心的暗火还在不断蔓延,狂风袭来时便会漫卷为熊熊烈焰。或许提前消除“己所不欲”,要比事后高喊“勿施于人”有意义的多,孔子的圣言才能回归“恕”字的本真吧。
20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