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自律比放纵更自由”。
为了说明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结论,我在脑海里构想了这样一个极端的场景:如果生活窘迫的我们面对两个选择,要么继续饱受饥寒;要么接受他人为我们提供的另一种锦衣玉食的生活,条件是为他陷害一个无辜的人,使之锒铛入狱、家破人亡。
我们会怎么选择?毫无疑问,这两种选择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但即使如此,我仍然相信在慎重的权衡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前者,即使那会使我们错失荣华富贵的机会。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当我们选择了前者,其实我们是选择了对自己的欲望加以节制,也即“自律”。
我们之所以如此抉择,是因为比起“饥寒交迫”的皮肉之苦,我们更无法忍受自己良心的卑污;比起“贫穷”给我们带来的“不自由”,我们觉得“良心不安”“心存愧疚”“食不下咽”“睡难安枕”是更大的不自由。
换言之,在这个情境中如此这般做选择的人业已用行动证实,对他们而言“自律比放纵更自由”,内心更安宁而更趋自在。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不可能达到“绝对自由”,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无拘无束”。
有一些“自由”,作为人类,永不可得,比如“长生不老”。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注定会衰老、会生病、会死,我们必须服从这些令我们“不自由”的自然规律。
同时,我们还注定了要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限制”,比如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失不再来,有时我们把这样的无可奈何又不可抗拒的“限制”称为“命运”。
还有些“约束”,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得不承受的,比如“法律”。
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不论我们自我感觉自由不自由,其实我们每天都身处于约束之中,我们从未享受过也终不会享受到所谓的“完全的自由”。
所以,从人的一生来看,“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所谓的“自由”,不是跳脱于所有枷锁之外的轻盈无碍,而只是“戴着枷锁尽情舞蹈”,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如果生命注定伴随着枷锁,那么一个人的自由就体现在他面对不同的“枷锁”时做了何种选择:如果他选择心灵的“轻歌妙舞”,那么他也就选择了给冲动的“欲望”套上枷锁;如果他选择的是在纵欲的享乐中尽情舞蹈,那么他不得不给自己的理性戴上了镣铐。前者在理性的“自律”中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安宁,后者在激情的“放纵”中满足了欲望的自由——快感。
【今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