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心理践行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由于当天晚上我没有听完整,直到今天才有能力把第七节的听课感悟写一下。
本节课老师主要讲解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的客观现实。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看到的一个人是这个人本身吗?
比如我经常在家里说李克富老师,在我快70岁的老父亲眼中,李老师是一个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那么我描述的李老师以及我父亲眼中的这个李老师真的是李老师本人吗?
不尽然。李老师当然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方面。
要讲“事实”,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事实。事实共包括五个方面:
1 主观事实。一件事情只要从嘴中说出来一定是带有主观性了。而一旦有主观性,就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就开始失真了。
2 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一个本体,你永远看不见摸不着,也是永远无法说清楚的。“名可名,非常名”“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比如让你描述一个人,你永远无法把这个人360度全方位描述出来。
3 法律事实。法律所描述的事实也非事实本体,只是一些为了案件本身所收集的证据或陈述,而与案件无关的一些情况基本上都被忽略。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时候传统与法律是不相容的,而法律只是关注与案件有关的那一部分。
4 逻辑事实。所有的逻辑事实也都是分析出来的,而分析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成了主观事实。
5 文本事实。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记录,一定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状况。因为你记录的东西本身就代表着你自己的立场,况且记忆本身就是基于当下的建构。
其他几个重点的部分,在此陈述,当然一旦陈述出来就成了我的主观事实了。
1 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对别人就不会那么苛刻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在医院中,越是孝敬老人的人,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越是尊敬,而越是那些不孝顺的人,对医护人员就表现的特别苛刻。
我想这应该是跟一个人的内在有关。“爱满自溢”,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对谁都是有爱的,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就会懂得对自己要求严格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当面对别人时,就会更容易理解别人。
2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我们需要有区分的去听别人说的话,他选择了哪一部分来讲,为什么要选择这一部分来讲,而你听到了哪一部分更重要。
比如如果有人说::“你真漂亮,你的能力很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是会很不好意思还是会内心深处很认同这种说法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有些人对于别人肯定他的话,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如过耳云烟;而对于一些否定他的话,他会一辈子都记在心里,并且无限放大,觉得就是因为对方说了这句话才导致今天这个样子的。
针对这一现象,李老师是这样解释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资源是被强化出来的。你一遍一遍关注对方否定你的那些言语和行为,这些否定你的资源就会被强化出来。我们学了心理学的同学,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这些波动。“别人夸你,你要能接得住,而别人骂你,接不接都不重要。”
3 自卑是你头脑等级观念很强的结果
有一个人经常说“我很自卑”,我们就可以问他,他在什么人面前很自卑呢?当这样“具体化”之后,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自卑并不是在每个人面前都会呈现出来的。我们在有些人面前是不自卑的,这些人在某些方面往往是比我们弱的;但在某些人面前我们很自卑,原因并不是我们对这个人自卑,而是我们对这个人身上比我们强大的那一部分自卑。而这恰恰说明了你的等级观念很重。
这也就是老师经常说的“官本位”与“人本位”的差别。
你经常在有些人面前自卑吗?那么可以考虑一下你是不是一个等级观念很重的人了。
4 我发现了心理践行课的一个秘密:李老师在课上给很多学员当场进行心理疏导。我想,这也是践行课最大的亮点。
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讲解一个理论,然后让学员进行讨论,如果有必要,讨论的过程老师就会及时进行干预。要知道李老师的咨询费可是一个小时好几千块钱呀,得到李老师的指导真的是太值得了。
比如老师让大家思考:你到现在为止记得的别人表扬你的话是什么,那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有的人是在无意识地回避话题的,李老师就会及时的把他拉回来,带着他去思考。
还有一个过程,李老师让学员们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有的学员是很难深入的,李老师仔细解释了“心像事成”背后的心理学含义,心中有“像”,觉得自己配得到这个“像”,你才能成为那种人。
最后总结:你看到的自己并非是你真正的自己,你看到的事实也并非是真的事实。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带上心理学的眼镜,看清楚很多原来觉得模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