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出去露营了两天,想起了那年那月的青海湖,自由自我,自娱自乐。青海湖环湖徒步大赛是每年的7月底和八月初,环湖公路总共360km,每年走三分之一,就是120km,连续四天走完,住在组委会安排的营地,每年有1000+的人报名,我去的是2014年的,当时是和北大教职工徒步协会报的名,当时北大总共去了50个人,有六七个学生,其他都是教职工。这不是一个竞技的比赛,也不是一个很难的路线,在真正户外玩家看来可能过于小儿科,事实上参赛者也并没有那么认真,都是为了体验而来,两年后的今天,希望能把自己的体验真实地呈现出来。
出发前:
2014年7月25日,从学校教职工协会统一借了一些装备,主要是帐篷,睡袋和防潮垫,在一体领装备。(想想那之后的两年竟然再也没进过燕园……)和YM一个二人账,分了分这些东西,准备各自回家前又去北门的三夫户外买了特殊的袜子,说是可以防止脚上磨泡,其实这种号称美国产的袜子并不管用,后来又证明,其实磨泡也没事,该走路还是可以走路。这算是第一次连续好几天在户外露营,所以除了借的这点东西,自己的一身行头也置备了好几天,整整齐齐地都打进60L的大包里准备出发。从天津到西宁火车票太难抢了,于是先飞到兰州,吃了一碗牛肉面,再去转火车,从飞机降落到一路的火车,窗外都是那种看着都让人嗓子发干的黄土景象,最后,30号晚上到了西宁。
8月2号正式开始比赛,31号和1号我和YM本来打算在西宁闲逛,同是北大教职工团队的滕老师一家看我俩没有安排,就带上我们去开车转了一个1000km的环线,先到海北的门源看了油菜花,31号一路开到了海西的鸟岛,到的时候都是晚上八九点了,住在一个藏民开的宾馆里,所谓的宾馆,其实就是很简易的棚户房。转天8月1号去鸟岛景区算是第一眼看到了青海湖,在高原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湖水呈现一种极其透亮的蓝色,和两天前看到的黄土对比呈现一种很强的湿润和舒适感。之后去了茶卡盐湖,和玻利维亚的盐湖都号称天空之镜,我没去过玻利维亚的,不过从朋友圈的照片来看,不得不说茶卡的这个更好看,至今不太明白盐湖的化学原理什么的,只是感觉是一层白色的盐地上面有浅浅的一层水,水深大概刚过脚踝,因为这层水和下面的白盐,水面呈现出亮白色镜子的效果,光着脚走进太阳刚刚晒过的盐湖,特别的舒适。当天中午12点是那个景区历史上第一次收费,我还记得我那个票号上的数字是说我是第25个进入这个景区的游客,特别可惜的是那个门票后来被我搞丢了。折腾了一圈,晚上11点才回到西宁,在比赛报道截止时间前1个小时完成了报道,领了号码牌,徒步杖和一些材料。想想当天就早晨吃了一包泡面,路上吃了一些零食,我和YM觉得去吃点东西,报道和我们当天住的地方都在西宁开发区,并不是很繁华的地区找了个街边小馆,怕转天比赛闹肚子不太敢吃烧烤,于是一人点了一根羊肉串和一份西红柿鸡蛋面算是填饱了肚子。躺下的时候凌晨1点40了,再睡三个小时,就去报道,正式开始120km的徒步了。
8月2日(第一天,36km,甘子河->沙岛)
早晨5点大巴开始检录,装备上运输车,徒步比赛的时候随身只背一个小包,露营的装备什么的有专门的大卡车来运,1000多人浩浩荡荡的二十几辆大巴从西宁开赴甘子河营地,大概是早晨不到九点到了甘子河营地,一个简短的开幕式后就开始徒步比赛了。徒步是沿着青海湖的环湖公路走,2014年的赛段主要是沿着环湖东路走,这段车并不多,好半天才看到一辆车。所以走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走路基边上的草地,草地上石子特别多,走起来很隔脚,也不方便走快,加上车并不多,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第二种,就是走公路上面,走在路边白线的外沿。当天风特别大,算是自己从小到大在屋子外面感受过的最大的风了,阵风吹过来的时候走路都会偏,我本来是非常反感带防风头巾的,因为我觉得影响呼吸,不过当天真是不得不带上了头巾,否则迎风走的时候完全喘不上来气。
每天的赛程平均有30km,中途会等距有3个补水点。组委会每天早晨会发一点简单的午餐,无非是一些零食,火腿肠,面包和黄瓜。第一天一上来是一个7km的直道,然后是一个11km的直道,走完这两个算是到了第一天的中间点,我停下来吃了点背在小包里面背着的早晨发的午饭。当天风太大了,路边有很多大坑,一路就看到各种参赛者躲在大坑里啃着面包,我也找了个坑,总算风小点,塞了两口吃的又继续上路,四天下来,第一天竟然是我唯一一次吃了午饭,其余几天,都是边走边吃,剩下的都给路过村庄的藏族的小孩了。过了前面的18km,后半程弯道很多,路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总是感觉遥遥无期,不过后半程的路是和青藏铁路并肩而行的,在大概2-3km的远处平行着走着青藏铁路,不一会就有一列火车开过。到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青海湖的子湖叫尕海,从看到它,到走近它,到离开它看不见它,第一天竟然还没有走完。
这几天全程基本都是一个人走的,因为就算是结伴而行,风太大也不想说话。第一天大概到25km的时候,同帐篷的YM追上我了,最后一段算是俩人一块走的吧,即使一块走也大概是他在我前面200m左右。有意思的是,大概在当天23km的时候,我前面有个小孩,也是参加比赛的,看起来高中模样,我本来想超了他走他前面去,可是每当我接近他的时候他都故意加快步伐或者挡一下,不让我超,让我很不爽,我之前还帮他系过号码布,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5km YM赶了上来的时候,YM也想超他他也是不让,于是我俩轮番地赶着他走了一段。到大概27km的时候,他越走越快,我俩终于跟不上他了,渐渐地看不到了他的踪影…………之后几天,再也没看见这个孩子,估计是第一天结束后退赛了。第一天最后用了6h40min走完了全程,并不是很快,不过因为参赛人员水平并不高(并不是所有人都在8月初有时间去青海湖玩一圈的哈哈),所以还是在前50到了终点,我和YM也是教职工这个团队第二个和第三个到的,于是开始帮北大的团队占营地,搭帐篷。
当时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天虽然完赛,但还远远没有结束。
一个雨夜 & 8月3日(第二天,28km,沙岛->谢麻)
第一天的营地是在一个马上竣工的宾馆的停车场上,其实青海湖环湖公路的沿线并没有几个村庄,最后连续四天完全没花钱因为并没有花钱的场所,所谓宾馆也是孤零零地立在环湖公路边,与其说快要竣工,不如说是烂尾在那里了,并没有工人或者服务人员。第一天白天的大风到下午和晚上越刮越大,那是我经历的最难搭的一次帐篷,每次刚刚撑起帐篷,要用地钉和防风绳固定的时候,大风都直接就把帐篷吹瘪,吹倒或者吹跑了。所以只好四个人一起搭一个二人账,我记得是YM,晓涛老师,滕老师家的孩子和我四个人,一个人一角固定住帐篷,然后各自砸各自角上的地钉,那个停车场的地面是花砖镂空的地面,只能从镂空的区域把地钉砸到地里,那天晚上我记得我那个帐篷是砸弯了一多半的地钉。到最后感觉地钉还是不管用,索性去路边去抱碎的路基石,像抱大西瓜一样我们几个从路边往营地运。这样帮着搭了四五个帐篷,我忽然有点头晕直接坐在自己的帐篷里了,赶紧吃了点晚饭,也不知道是不是低头太久了高反了,反正当天晚上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在喧闹的大风中度过,当晚去水车那里洗漱的时候,水车的水龙头打开后水都是斜着四十五度飞出来的,我至今还能记得那个角度。回到帐篷躺下后,惴惴不安的是自己帐篷的大半地钉都弯了,不知道转天如果还是大风天该怎么过夜。
在风拍打着帐篷的声音里睡着了,夜里朦朦胧胧地听到大风转化成哗哗的雨声,夜里醒了摸我和YM小小的二人账的内表面,又湿又冷,周身除了防潮垫和睡袋也都湿了,不过太累了,既然睡袋没湿也就什么都不想接着睡了。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发现了悲剧的一幕,营地上已经积了好多水,除了帐篷里面的睡袋,随手放在帐篷外面的登山包虽然套着防雨罩不过还是从外到里湿透了,护膝手套什么的也都湿得不能用了。当天早晨营地来了好多辆大车,拉了好多退赛的回去,总共1000多人参赛,后来听说,第一天白天和晚上过去后还剩下600多。组委会临时决定,第二天的行程走到终点后统一由大巴拉回第一天的营地,住在那个“宾馆”里,那个二层的小楼还是有窗户的,虽然里面并没有电,也没有厕所,至少算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里面一个个防潮垫无缝地拼凑着,算是可以拥进那么五六百人。所以第二天的早晨,大家都是先把东西挪到室内然后再出发。
第二天的行程是上来一个10km的直道,接着一个18km的直道,就结束了。因为北大的团队整体大家有点拖沓,在最早的一拨人出发后一个小时大家才出发,当时我感觉很不公平,所以就一路赶路一路超车。一路走下来也没休息,后来发现也还成,之后几天就都没中途休息。当天总算雨停了,厚厚的乌云密布,一点缝都没有,我一时着急就疏忽了,也没涂防晒霜也没带头巾,就戴了一个帽子。当天晚上回营地脸上就感觉有一股灼烧感,高原的紫外线真是强。当天从终点回营地的车上面邻座是一个大叔,头发又长又乱,一言不发地坐在我的边上用一个很破旧的卡片机在拍照,那天晚上在营地充电站,我在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又在那个大叔边上,他在给相机充电,从他和周围几个人的谈笑风生中感觉他们很熟络,听他们谈话知道他们都已经是第三年来这个比赛了,那个大叔也没有手机,每年就是这么一个固定的时间守着约定来到这里,和那些同样淳朴的朋友一年一会。我后来曾经若干次想起那个场面,但一直不敢做任何进一步的对他们生活或者心理的揣测,每次如原初一模一样地重放。
从第一天走完我就开始腿疼了,脚上也长出了一些泡。之后几天,越来越酸疼,越来越酸疼,不过发现并不影响走路,可能是走路到后来已经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行动了吧。每天有一个早午饭票有一个晚饭票,从一个长长的条子上撕下来一截交上去,我和YM说,我们要把这个条子撕完。
8月4日(第三天,25km,谢麻->错果)
第三天的路程前8-9km是沙漠公路,之后途径了一个几十户的小镇,然后走一个大直道,就到了错果湖边的错果营地。谢天谢地,风停了,我和YM一直担心之前的大风天怎么走这段沙漠公路。第三天一点风都没有,大家普遍觉得是四天里面走的最舒服的。除了第一天退赛的人数较多,之后每天又陆陆续续有人退赛,不过还是听说了各种崴着脚走完全程的事迹。
上来8-9km的沙漠公路,路边是那种黄黄的细沙的沙丘,偶尔路边会出现蒙古包,提供骑马,沙地摩托,滑沙这种娱乐活动,也有些游客。这一路上见到不少游客,大巴里开过的,自驾的,路边拍照的,骑行的,经过时,很多游客都会停下来或者慢下来给徒步者们加油。我在一路超车的时候,尤其后半程,好半天才会超一个人或者被超,也都会说加油。在后三天中途完全不休息走下来的时候,这些加油还是挺有效的。沙漠公路之后穿过小镇的时候,有的徒步者开心的停下来去吃了一碗牛肉面,早晨是馒头鸡蛋和粥,中午是那些零食,而晚上是盒饭。过了小镇之后,有一户孤零零的小茅屋的住户,是教职工团队提前联系的接待点,拉着“欢迎北京大学徒步团”的横幅,不由得让人十分温暖,本可以去里面喝一些酸奶,想想还是继续赶路了。又过了一会就可以远远地看见错果湖。营地就在错果湖边,风景很好,错果湖和尕海都是青海湖的子湖。错果湖边水草丰美,细嫩的草地从湖边一直长到公路边,泥土微湿,相比于第一天,我们当时的感受是,太好扎地钉了。很快把帐篷搭起来之后就有牧民牵着马来收费骑马,晚上组委会也准备了篝火晚会,然后就是北大的团队把剩余的十几个帐篷为了个圈,聊聊天合合影,最后一个露营的夜晚也就结束了。
一直到今天,各种roadtrip或者出去玩儿,我自己看到后总是特别容易感动的两个瞬间,一个是开了好久的车终于途径的一个小镇,一个是高原湖泊和周围湿润的草甸。旅途中的小镇和湖泊总是各有不同,但是无一不会共鸣起脑海深处的回忆。关于前者的最初印象,是高三毕业时候去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返程开了八九个小时深夜深山的微光中的一个小镇,吃了一碗拉条子。关于后者,我想就是这次青海湖了吧。
8月5日 (第四天,28km,错果->151基地)
最后一天的行程从错果湖到151基地,151基地名字很玄,其实意指距离西宁151km的一个旅游景点,路线也从环湖东路逐渐转到环湖南路。这边从公路边就有油菜花田,一直延伸到青海湖边,所以游客多了起来,车也多了起来,组委会严禁走到马路上,只能走路边的草地。因为前两天刚下过雨的缘故,有点泥泞,不是特别好走,不过想想终究最后一天,也算是全力以赴。有意思的是,徒步赛的路线直到最后一天才终于看见了青海湖。青海湖的环湖公路近处离湖也有几公里,远处有几十公里,所以前几天一直看到的都是青海湖的两个子湖或者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戈壁,当然还有青藏铁路和声声汽笛。
到了151基地后,
后记一,西宁:
后记二,牛肉面: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