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他一生的主旋律,是他的基因与骨髓。
一、小学、中学
1879年,他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一个小镇,父亲开一个小电器厂,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开放的。小时候他记忆最深的,就是在五岁生病时,父亲带给他一个罗盘。他最感兴趣而一连数天想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那根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他向父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几乎到了顽固的地步。
他想追求一种思想的释放与自由,他想追寻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他不喜欢宗教学校教条式的教育,他喜欢自己探索。他九岁时就进入高级中学,十岁开始读通俗科学和哲学;十二岁自学欧几里德、高等数学;十三岁读康德;十六岁自学完微积分。
他骨子里流淌的是一种自由的基因,反对一切被固化被束缚的东西。那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玩军人的游戏,喜欢看阅兵队伍;但他哭着对父母说:“我长大可不愿成为这样一种可怜的人!”后来还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回忆:一个人能够洋洋自得的随着军乐队在队列中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对他鄙夷不屑;这样的人之所以长了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
十七岁要被征兵入伍,军中的刻板生活实在是他无法接受的。他让医生开了一份假证明,以此来逃避服兵役。不幸被学校发现,他被开除了。
二、大学、工作
后来,随父母到瑞士。他复读了一年,进入一所著名大学。本来,按部就班走下去,毕业就能找一份好工作。但他实在不服管制,蔑视权威,把教授都惹恼了,结果留校的愿望落空。1900年,21岁的他,大学毕业,但没有教授愿意替他写推荐信,工作没有着落。
后来,还是一位同学,帮他在瑞士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做审查员的工作。这份工作很轻松,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在专利局的七年,他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不断质疑,同时也不断丰富自己的学术成果。特别是1905年,他的思想光芒达到井喷,他接连发表了五篇论文,每一篇都是足以震动学界的标志性成果。
第一篇讲的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光不仅以波的形式,而且以粒子的形式发射出来。后来他凭借这一篇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二篇,他测定了分子的实际大小;
第三篇,他论证了原子的存在;
第四篇,他提出狭义相对论。颠覆了时空概念;
第五篇,他提出了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三、生活
他在情感生活中,完全是一种随性与自由,情人众多。只要这些女性不会对他有所要求,而且让她觉得可以自由接近,那么他们的关系就能维持;但只要影响了自由,他就选择逃避。
16岁时,就和他补习老师的女儿坠入情网。但因为感到束缚,他就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
他有两任老婆,但不妨碍他和秘书、助手、社会名流、寡妇、甚至苏联间谍等众多女性发生过情感纠葛,而且他似乎终身都没法摆脱与女性的暧昧关系。
他甚至对第二任老婆、离过婚的表姐说过这样的话:“你一定知道,根据天性,大多数男人并非一夫一妻;当传统挡住去路,使这种天性愈发得到了加强。”
四、成就
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才使他的名声大噪。世界各地都在传颂着他的名字和他的理论,将他归入天才的行列,将他封为“尘世中的圣徒”。
量子力学的先驱玻恩说:“广义相对论,是人思考自然的最伟大成就,是哲学洞察、物理直觉和数学技巧,最令人惊叹的结合。”
在他之前,人类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是建立在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恒定的,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是毫无关系的。
而广义相对论,则是描述物质间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首次把引力场解释成了时空的弯曲。时间是相对的,是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他推翻了牛顿的时空观,也颠覆了人类的整个物理体系和思维领域,成为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划时代的革命性理论。
他改变了我们所有生活。我们平常看到的所有科幻电影,不管是讲时空的,讲宇宙的还是讲外星的,都是基于相对论的理论框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包括GPS等在内的许多实际技术的应用,也都来自于相对论的研究成果。此后他又提出了一种关于整个宇宙结构的概念。
直到今天,大量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光电电池、激光原子能、光纤、太空旅行、半导体,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他的理论成果。
五、信仰
他信仰和平与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和杀戮。
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这是一种宇宙宗教感情。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曾经这么说过:尝试用我们有限的手段探寻自然的奥秘,你将会发现,在所有可以认识的规律和联系背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无形的莫名的东西,对这种超越了可理解事物的力量的敬畏,就是我的宗教。
他的一生,是追求极度自由的一生;我们一直生活在他创造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本源力量,叫“爱因斯坦”。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