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诗到唐朝,已经写尽了,但是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唐人未到之处。
唐诗重情致,宋诗重理趣,即宋诗喜欢在诗歌开解中寄寓人生哲理,所以宋诗中有很多哲理深刻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的,也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最有哲理的一首诗,其中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在庐山写的,当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庐山的瑰丽风光与苏轼的人生思考结合,诞生了这首千古名篇。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l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庐山的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站在庐山的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在不同的地方看,庐山会呈现不同的视觉形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能认识到庐山全面的真实的形象,就是因为我们身处在庐山
这首诗表达出了两个哲理:
一、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二、局中之人,由于认识条件的限制,很难全面而真确地认识事物。
在互联网时代,经常看到很多人执一已之见,指点江山,把不同于自己的意见都喷得体无完肤。
殊不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别人也有别人的看法,尊重别人的看法,就是在尊重你自己的看法。
再者,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了呢?你以为身在庐山之外就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了吗?人的视界毕竟有限,是无法全面的看到一个事物全面真相的,只能通过事物的不同面相的逐渐把握事物,没有人能开上帝之眼。
读诗,不止读诗而是让诗照进生活,让诗照进思想。读了苏轼的这首诗,希望我们能更谦卑地去认知事物,并认知到自己的局限,能更平和地对待异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