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爱人参加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课程,课程的主题是关于“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成为成功卓越的父母。由于在2011年我从南方回到唐山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家庭教育机构的讲师,我对如何教育孩子稍有心得,便和爱人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孩子的讨论。
这场讨论持续时间过长,大约四个半小时,具体的谈话内容实在没有记录可寻,便简单整理一下我们之间理念的共识与分歧,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吧。
一、我和爱人都坚定的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提升父母的自身价值——学习。从言传身教的角度上讲,作为“传”与“教”的父母能够带给孩子、影响孩子的东西全部源于父母本身的素养、文化水平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果身为父母自身只有一杯水的能量,怎么去奢望孩子能够从父母这里汲取一片海洋?古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家长的自身价值是否能够持续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决定着孩子能否在积极的方面持续进步的关键。放眼社会,你会发现一个大学教授的孩子无论在性格的成熟、做事的条理、对待人事物的态度还是在其他方面大多都较之普通文化程度家庭的孩子更加的优秀。所谓书香门第代表的含义便是如此吧。虽然不绝对,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肯定一点:父母本身的价值(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越高,对孩子的教育越有好的影响与帮助。如何提升父母的自我价值呢?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战国的庄周早就给予了我们提示——终身学习。至于学习什么,见仁见智了。
二、我和爱人都相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能让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我们一直谈论的问题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按照现在的社会认知来说,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可以称之为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性。比如说3-6岁的孩子通过游戏来拓展对社会的认知,通过游戏中的得失开始逐渐认知自己并有了朦胧的价值判断;而6-12岁的孩子开始了以学习为主的认知模式,对自己的评价日益成熟,初步有了竞争意识,并不自觉地开始独立。试问如果我们作为父母一直以对待三岁孩子的态度对待一个十岁的孩子,孩子会怎么想?你要知道十岁的孩子已经会去自己思考了!反之亦然,你总不能要求一个三岁的孩子去很好地解决十岁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吧?天才除外,这种概率事件的发生与否就不归纳到一般情况中了。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质去给予孩子恰当的科学的教育,这便是一件需要每位父母去思考和学习的事情了。
三、我和爱人都认为:教育孩子中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兴趣的引导。在以往的工作中,我遇到过很多“问题孩子”,他们有的爱好漫画,有的喜欢足球,有的痴迷电玩,有的钟爱网络;为什么称他们为“问题孩子”呢?因为他们的家长认为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偏离了家长的价值预期,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不得不说我比较头疼这个问题,我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难在如何劝解这些家长去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孩子喜欢什么爱好什么都是孩子的自由,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而这些兴趣爱好能带给孩子什么主要依靠父母去细心的、恰当的引导。比如说,一个上小学的孩子迷上了漫画书,作为父母你可以先好好的陪孩子一起看漫画,把你在漫画中所看到美好的东西讲给孩子听,孩子也会把他的喜欢讲给你听,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可以逐步的把孩子的注意力焦点转换到读书上,“喜欢读书的孩子都是很优秀的,我的孩子真棒!”然后鼓励孩子去看漫画书,同时你也可以推荐给孩子一些其他故事性比较强的读物,让孩子慢慢地喜欢上读书,不仅仅是漫画书。当孩子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便走上了一条更好的成长之路。父母成功的将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向了有益于其身心成长的方向,这便是教育的奇妙。其实孩子看漫画书的背后是孩子对于未知故事的好奇,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也大都如此。作为家长怎么将孩子的好奇心、关注点转移到你认可的价值取向上那就得看家长的功力了。
四、我根据以往所学、所思提出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良性的亲子关系。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彼此信任、相亲相爱的良好关系。在这一点上我的爱人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哪有家长不信任孩子爱孩子、孩子不信任家长爱家长的呢?相信很多初为父母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惑。请大家认真的思考这样一个现象产生的根源:网瘾少年。2010年2月1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2400万!为什么孩子们要想方设法甚至不惜用谎言欺骗家长、老师去上网呢?为什么这些“网瘾少年”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这样的情绪呢?分享一件我身边发生的事情:我读高二时的舍友阿峰(化名),几乎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后都会跳窗户出宿舍,然后翻院墙到学校外包夜上网。时间长了终于被学校发现,记大过处分,留校察看。然而在这之后情况似乎没有改变,阿峰依旧白天睡觉,晚上出去上网。最终在学校再三教育无果后,阿峰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我现在依然记得阿峰走之前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在网络的世界我是自由的,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一切;而在现实里,我生不如死。”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他的家庭、他的父母给予他的只有冷漠,除了钱好像他什么也无法从家里得到,慢慢的他便开始冷漠消极、孤独自闭,只有在网络里才能敞开稍许心扉,容一点点虚幻的温暖流入。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孩子究竟有什么错?在我看来“网瘾少年们”在逃避着什么,追寻着什么,究其本质便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互信、互爱的关系,导致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精神所需给养;他迫切的需要而你不去理睬或者无法给予,你让孩子怎么办?在中国这种非良性亲子关系存在的情况太多了,绝大多数人教育孩子的模式都是沿袭了父母一辈对自己的教育模式,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就参照自己爸妈的好了,根本不去思考这样到底好不好;分析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能力啊。试想,如果父母、子女间没有互爱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最近孩子对父母拳打脚踢的新闻好像接连不断。试问,如果父母、子女间没有互信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我在你耳旁说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真理,而叛逆的你只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为了针对你编造出来的谎言。没有良性的亲子关系,谈何教育?!
在“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和爱人结合自己所学、所见、所闻、所想、所辩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良性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才能教育孩子;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价值的父母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当然,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中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关注的,比如说夫妻关系、人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防御侵害、交友的原则等等。针对这些永远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实践、改变才能带给孩子更美好的童年。
可怜天下父母心,愿生命之花绽放的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