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查斯特·班宁顿
“等等,这乐队名字怎么这么搞笑啊?点来听听。”
偶然之间看到,一听就是八年。
那首歌叫numb。
那支乐队叫Linkin Park。
后来接触林肯公园越来越多,一发不可收拾。诧异的是,在旁人听起来稍显吵闹的歌曲,于我听来,怎么都是一种享受,以至于到后来无论是写作思考还是夜晚入眠之前,都会听着林肯公园的歌来寻找灵感或者舒缓心情。
干净,初一看这个词,就觉得非常符合林肯公园的词风。即便是乐队偏重于摇滚,也不像其他摇滚乐队那样单纯发泄般地把粗口、蔑称等等不堪入耳的词语挂在嘴边,抑或者穿得如同精神病一样并且化着浓黑浓黑的妆,往麦克风里灌着令耳朵难以忍受的吵闹。林肯公园没有限定的流派,他们博采众家之长,即所谓的“混合理论”。虽然还是不乏嘲讽之声,但是在我看来,林肯公园就是林肯公园,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特点。
对不堪生活的沮丧和失望,以及无尽的孤独,在林肯公园的歌词里,他们将前者转化为强大的、具有纾解忧郁作用的音乐。一个明显的例子,传唱最广的《in the end》,成为当时许多美国年轻人度过困难生活的心灵支柱,然而我最喜欢《waiting for the end》中面临失去与迷惘的痛苦却仍有勇气前进的隐隐乐观。在CC(查斯特·贝宁顿)的嘶吼下,混合麦克·信田的rap,绕着起起伏伏的节奏,林肯公园,在用他们不屈的音乐灵魂为在生活、情感乃至思想无尽压迫下被撕开伤口的世人注入力量,无论是《越狱》主题曲的《Krwlng》中渴望自由的撕扯和呐喊,还是《numb》歌词中“你我终究是殊途同归,因为你如我一样也经受着让他人深深失望的痛苦和折磨”所体现出来的对他人感同身受的宽容,以及《Final Masquerade》中苦苦等到舞会最后仍旧无人理会的落魄。
CC的嗓音覆盖面非常广泛,宏大震撼如《new divide》,呐喊嘶吼如《crawling》,热血澎湃如《burn it down》,哀伤婉转如《my December》,忧郁低沉如《fear》,这得益于CC早年永不停止的歌唱训练,以至于有一天咳出血来,造就如今独特的具有感染力的嗓音。CC童年时期遭遇的虐待,好友死亡,沉溺毒品,父母离异,这一切后来都深深改变了乐队。在歌曲《breaking the habit》反复出现的“I’m breaking the habit”正是CC想要摆脱过去痛苦经历做出的努力。乐队主唱之一的麦克信田,具有日本血统,而DJ约瑟夫·韩则是韩裔美国人,亚洲面孔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看到在由欧美把持的顶尖音乐领域中亚洲年轻人的力量。
林肯公园吸引人的,还有他们表现出来的怜悯。《what I’ve done》不仅仅是《变形金刚》的主题曲,还是一首反战歌曲。于我看来,反核歌曲《Burning in the sky》最后一句歌词“无辜者的血在天空中燃烧殆尽”表现得更为深刻,MV里面描写核爆炸之下的家庭、恋人,他们都是歌词里的“无辜者”,却不得不面临着同样的死亡。
同样的,在现实世界中,林肯公园也做出了卓越而不可磨灭的贡献。
05年,创立公益组织MFR,截止13年底募集善款超过五百万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植树超过一百万棵,减少碳排放四十五万五千吨;08年林肯公园在北京、上海和武汉举办MFR演唱会,呼吁人们关注四川地震,同时通过演唱会为四川地震灾区提供援助;10年作曲为海地地震募集捐款;11年同联合国基金会设立了旨在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为世界提供动力”项目,同年获颁联合国全球领袖奖......
时至今日,这支在千禧年后不久就燃爆世界的乐队已获奖无数。在这一切殊荣都诞生之前,他们吃了四十二回闭门羹,办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下演唱会却通通失败,最终赌气地把单曲《one step closer》放到互联网上才意外引起关注,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潜力。
不用过多言语,对Linkin Park的热爱,就如同他们的标志一样,一笔画尽,从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