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以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建构观为基础,认为一切知识都由社会建构而来,既不能由个体建构获得,也不能由发现所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和文化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存在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知识,也不存在单一的、具有普适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对错综复杂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的诠释。每个人的经历和对经历的解释组成了个人的经验并塑造了个人的行为。人类的经验(包括个人经验在内)基本上是模糊的,绝非通过简单的分析判断就能了解和把握。对经验可有多重解释,但真知只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因此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患者,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解决问题。家庭治疗一定是协作式的,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双方对话增进了解、达成共识,才能使问题明朗化,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
什么是"叙事的时间"和"叙事的人"?
叙事时间
一、何谓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也许是与小说叙事相关的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一方面小说的叙事,本身就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完成的,这使小说存在一个"叙述时间"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也毫无疑问地是一个时间过程中的存在,这里又有了一个"故事时间". 对于小说家来说,"故事时间"决不是那个现实中无终无始流逝着的、不可人为改变的的物理时间.为了实现某种美学的目的,它可以被伸长或者缩短,也可以被打断再重新连接,甚至还可以被休止.那么叙事时间就包含了对"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处理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 叙事时间的问题是现实时间与小说时间的问题,它关涉到讲述时间与被讲述时间. 现实时间与小说时间不同,二者之间不一定存在同步对应关系.同时,小说时间又不再仅仅是指被讲述时间,它包括讲述时间与被讲述时间.讲述时间与被讲述时间,把被描述世界的时间与描述这个世界的话语时间区别开来.这就突破了讲述时间的单向性和一维性,改变了都是由头说起、从头到尾的老格局,讲述时间可以打乱故事时间,与现实时间不同步进行,运用顺、逆、倒、插多种方法,重新排列组合;改变了历时性线状叙事的单一格局,开创了共时性立体性叙事的新方法,使从空间角度组织材料成为可能,开拓了小说表现的新的空间. 一般来说,小说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即按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次序一致的原则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打乱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事件安排在一个新的、人为的时间次序中来讲述.这是小说处理时间次序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前者或许是最简单方便的讲故事的方式.但是,多数小说家,特别是现代小说家,往往更倾向于采用后一种方式. 究其原因,也许一部分要归之于保持"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一致的困难.事实上,要使小说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小说家为了凸现故事的某种特殊的含义,或者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叙事效果,往往要打断生活的"自然"接续,将事件重新组合.这一过程,也总是通过重新安排叙事时间来完成的。
什么是叙事民歌?
古代叙事民歌是指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口头吟唱的形式世代相传的故事,语言简朴,节奏感强。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两部叙事民歌是科勒津治的《古航海家之歌》和济慈的《无情的美人》。但是这两部作品太长,本书篇幅有限,我们这里就没有抄录。尽管如此,科勒津治和济慈的民歌为你创作叙事民歌树立了样板。
叙事疗法中的外化对话是什么?
外化对话藉由将问题客观化,为原本将问题视为内化的想法解套。将问题客体化,使个案能将自己和问题切割;问题就是问题,问题不等于人。外化对话不但让个案能重新定义问题与自身的关系,也在发展自我认同感时认可他人的声音,借此重新定义彼此的关系。外化对话开启了许多可能性,让人们得以重新定义他们的自我认同,重新体验他们的生活,并追求自己所珍视的一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