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有一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叫《拒绝平庸》
一般作文上面都会写要求,而要求一般主要针对字数和体裁,比如令人麻木的“不能少于800字”,或者没必须瞥一眼的“诗歌除外”。
在我们高中的作文训练中,大家最好写两类文章,一是需要举例子论证的议论文,二是编造各种亲情友情感人故事的记叙文。
很不幸,我是那一届考生。拿到这个题目,我选择了最稳妥的、此前我却最不常写的议论文。因为时间紧迫,没有心思构思编织什么故事。又因这题目太适合写议论文了,按照这种套路写,很难会跑题。
我恰好在尚不能真正理解“平庸”这两个字的时候,写下了《拒绝平庸》
那年高考,已不记得自己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证拒绝平庸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唯一有点印象的是其中一个例子提到了谢娜,这个在高考议论文中并不常见的名人。
走出考场我变得有些心虚,怎么都觉得这个例子举得略显差劲,甚至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见识肤浅的事实。在大众普遍的认识中,谢娜要么是个评价两极的娱乐圈名人,要么只是个闻所未闻的人名。
其他写此议论文的同学一定举例什么伟大的运动员、科学家、学者等等。那时,每个人手上都攒着几个名人拿来轮着用。
更令我心虚的是因时间紧迫而呈现的潦草字迹,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作文字写的难看意味着什么。我打小写东西就非常慢,常常为如何下笔而思考很久。那一次高考,恰恰又吃了这方面亏。
为什么说那时候无法真正认识什么叫做“平庸”呢?
高考的时候自觉还很小,处在热爱幻想,甚至心怀远大梦想的年纪。很难打心底去认识这个有些负面的词汇,也不是18岁的自己会思考的问题。
现在回头想,那时候我能接触到最平庸的人可能就是我妈了,一个平凡的,渺小的农村妇女,而她肩扛手提时,我又无法从她身上找到哪怕一点的平庸。
现在距离高考过去很多年了,渐渐开始理解平庸。
我觉得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排列组合,那么在某个组合阶段可能你就是平庸的,
真正一生都碌碌无为的人,太少,而真正非凡一生的人,也不多。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平庸之人,至少在某个阶段。
我开始理解它,也是因为我开始不把它当作一个略带贬义的词
当你见过一些风景,认识了一些人,甚至尝试地做一些事,你总会看到一些比自己更出彩的人,而那些人可能会成为你我的参照物,在这尊参照物上,我们映照了自己的平庸。
有一次在朋友群里我感慨地发问,“你们有没有人哪个时刻会觉得自己水平一般,其实也不咋地。”大家异口同声,表达自己常常会有如此感觉。
我知道,这样的小标本不足以说明问题,但真实的生活经历告诉自己——我,就是个平庸的人。
承认自己平庸,对20多岁的年纪,似乎为时尚早。
总有站在社会常规角度的人,给你鼓劲,让你加油。他们常说,年纪轻轻要努力拼搏,以后才有可能过上非凡人生。
在他们眼里,努力拼搏的结果导向一定是创造财富价值,拥有足够多财富的人就不配拥有平庸。拥有足够好物质条件等同于拥有非凡人生。
那衡量是否平庸的标准该怎么定?
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我觉得,上面的标准一定不在答案备选中。
谢娜平庸吗?距离我写下那篇字迹潦草的作文已经过去快8年了,相比于大多数普通人,她显然不是,相比于大多数主持人,她应该也不是。
所以,现在再拿她举例,似乎更容易下笔写下《拒绝平庸》这样的作文。
而在我的高考时间序列里,谢娜这个印象点也不是平庸的,它给我留下唯一的作文记忆。
时间是流动的,平庸是飘忽的。
今天,在当下,我只能说:我是个平庸的人。
我希望理解平庸,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正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