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概述:
咸和九年六月十三日(334年7月30日),东晋名将陶侃病逝于鄂州。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本为鄱阳郡鄡阳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像 图源:搜狗百科
评述:
九江古今名人中,第一位声名显赫的,当为东晋大将陶侃,他曾任荆、江二州刺史和长沙郡公。其实陶侃的地位不仅限于九江,点点江西古代的大将军,就会发现这个省挺奇怪的,两千多年来就出了陶侃这一位名将。然而若是进行排名,陶侃在古代名将中前二十都进不去,江西历史上其他军事将领参加排名的资格都没有)。但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却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江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之多,可傲视华夏。文盛武衰,大约就是这个省的特点吧?
关于陶侃一生的战功、政绩,各种书籍、互联网上俯拾皆是,笔者没有复制粘贴的兴趣。以地方史的角度写名人,就要挖掘、展示他们与本地的关系才是,否则无论此人名气再大,对当地文化建设来说也没什么意义。
陶侃究竟是什么地方的人?大多数资料上显示,陶侃是鄡阳县人,该县今已不存。古鄡阳县城在如今的鄱阳湖中心偏东的位置,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地质变迁,彭蠡泽南部下沉,成为了现在的鄱阳湖的中心湖区。鄡阳陆沉之后,才有了都昌县,因此都昌人认为自己继承了鄡阳。古鄡阳地域与后来的都昌在地域上并不重合,从湖区来看它的辖区被都昌、鄱阳甚至永修、星子瓜分。
《中国历代地图集·东汉·扬州》谭其骧
陶侃生于三国时期,彼时鄡阳属扬州鄱阳郡。由于鄡阳已不存在,在史书中陶侃籍贯多被写为鄱阳人。鄱阳今属上饶,因此上饶一直将陶侃作为本地名人进行重点推介。鄱阳郡下辖都昌,都昌认为鄡阳县治所在的水域是它家的,所以陶侃就是都昌人,既然是都昌人那就是九江人。
无论怎么看,将鄡阳人陶侃算成九江人,还是有些勉强。《九江市志》又说他是黄梅人,显然是搞错了。
《晋书·陶侃传》中有“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吴平即“平定吴国”,三国时期的东吴在280年并入东晋。其后,大约在陶侃20多岁时,陶侃一家迁到了寻阳郡所。“庐江之浔阳”即庐江郡所属的寻阳县。寻阳县设于西汉,其历史并不比同样设于西汉的柴桑县晚多少。两县同属于庐江郡,庐江郡的辖区主要在今安徽境内,后柴桑县归属豫章郡。
寻阳县的治所在江北的黄梅县西南,辖境相当今九江市以西、湖北武穴市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其后屡有伸缩。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以庐江郡之寻阳县、武昌郡之柴桑县、豫章郡之彭泽县立寻阳郡,治所仍在江北的寻阳。东晋咸和中(约330年前后)寻阳郡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后江北划归蕲春。
如此说来陶侃的籍贯当然是江西人,但不好说是九江人。陶家移居的寻阳,部分属于现代意义的九江。如今做归属地划分时,以当代辖区为准。寻阳地跨长江两岸,没有记载陶侃家早年住在哪边。陶侃年轻时曾在寻阳县任“鱼梁吏”,主管渔业。从零星的历史记载来看,陶侃家在县治(江北)的可能性更大些。
陶侃的母亲湛氏,位列中华四大贤母之一(另三位分别是孟子之母孟母、欧阳修之母欧母、岳飞之母岳母),她的出生地没有多大异议,但她的墓地却被好几个地方抢来抢去。
《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列女传
湛氏出名的故事有两个:“封坛退鲊”和“截发延宾”。
“封坛退鲊”出自《晋书·烈女传》,称陶侃母亲是豫章新淦(今吉安新干县)人,陶侃当了寻阳县的鱼梁吏后,曾经派人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湛氏说:“你是管渔业的,给我送鱼,显然是官物,我不能收。”就让人将腌鱼退了回去。
这段故事已经成为廉政教育的经典。故事显然发生在寻阳,陶侃二十多岁当渔业渔政科科长的时候。由于陶父早逝,陶母当然跟在儿子身边。咱们这位科长派人往家里送了一坛子鱼,让母亲一眼看出来这是拿了公家的东西。如果自己买鱼回家腌,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截发延宾”出自《世说新语·贤媛》,在《晋书》中也有两段记载。说的是陶侃自幼家贫,有朋友来家里拜访,陶侃没钱招待,他母亲湛氏剪下头发换钱买来酒肉,又将房屋的梁柱给劈了烧柴,把家里的草垫子锉碎了喂马。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截发延宾”发生的阶段,也是陶侃在寻阳的时候,来拜访他的是鄱阳同乡。他虽然当了个小县吏,却还是清贫如斯。很难想象当年一个主管渔业的官吏竟然要靠母亲卖头发才能换来酒肉,所以说我们不可将现代的社会见识代入到古代。这段故事显然是晚于“封坛退鲊”。
在晋代的门阀政治中,出身寒门的陶侃能成为显赫的封疆大臣,也是少有的异类。穷苦人家的母子,来了权贵客人就要绞头发拆家,也真是舍得。文中说他还将那位同乡送了上百里。送到这么远,对方才问他想不想被提拔,寒门子弟,真不容易。但他们的卑微恭敬立竿见影,很快就在客人的推荐下迅速被提升,从一个贫寒的小吏跃升到一县之长。要说这买卖还真值得。
陶侃后来的故事,笔者就不再详细讲述。他离开了寻阳,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其后为官四十载,以清廉忠顺而著称,有再造晋室之功。后来的他,和九江也有莫大的关系,在他去世前,任荆州、江州刺史,都督交、广、宁、荆、益等八州军事,可以说,晋朝的兵马,大半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九江人更熟悉的庾亮以及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等,也和陶侃有关。
写了这么多,陶母墓到底在什么地方?据闻,江西有鄱阳县东六里牛岗嘴山、临川县南抱岗山村、新淦县东百步、都昌县石璧山、九江鹤问湖等五处,各处都有县志、家谱等明确的记载。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那些记载笔者也没兴趣仔细阅读。陶母湛氏在陶侃做大官以后才去世的,因此绝不可能归葬故里。《晋书》中记载,陶侃当了江夏(今武汉)太守并鹰扬将军后,用隆重的礼仪将母亲迎接到官舍,让乡亲们无比羡慕。这里所说的乡亲,显然是寻阳的同乡。更明确的证据是,《晋书·陶侃传》中有他年老祈退时给皇帝的上表(后世称《辞位归国表》):“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陶侃自己都说了,爹妈的墓就在寻阳。笔者也搞不懂,江西那些墓是怎么来的,靠县志、家谱推翻二十四史,还是挺有挑战性的。
有没有可能陶母之墓在九江鹤问湖?鹤问湖还算是五个当中比较靠谱的。寻阳县治在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 331年)由江北迁至鹤问湖,彼时陶母已去世,史料明确记载她与早就去世的丈夫合葬,因此陶母之墓在九江的鹤问湖(为寻阳县辖区),略有一定的可能性。
笔者能考证的就这么多。不能以野史挑战正史,拿家谱当红头文件,怎么也是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给人家搞五个墓葬,彼此还喷口水打架,不体面。
总结以上考证:东晋大将陶侃,鄱阳郡鄡阳县人,他的出生地可能在今鄱阳湖中心湖底处,或属今九江市都昌县湖区,或属鄱阳县、永修县、庐山市。其母湛氏,豫章郡新淦县人,即今吉安新干县人。湛氏墓葬在古寻阳县,较大可能在今江北黄梅县,较小可能性在江南鹤问湖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