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个人简历的“爱好、特长”一栏都堂而皇之地写着:爱好读书。
后来,我才知道了,”上学“不等于”读书“。
不过,我一直喜欢书倒是真的。小时候,没有钱买书,等我开始工作,就开始了“买买买”的节奏,书架上的书开始多了起来,但真正读完的,没有几本,即使看完了,也是很快就忘了。
我看过的书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撒哈拉了,每本书都买,每本书都看,还翻来覆去地看。去年出国旅游,选择了西班牙为目的地,就是这些书在潜意识里作怪,我甚至想过去埋葬荷西的那个加纳利岛去看看,当然最终因为线路原因没有去成,但终是去三毛的第二个故乡去转了一圈。
即便如此,我知道那也不算真正的读书,我真正读的是撒哈那和西班牙。
直到2018年,我才开始正儿八经地读书。我正儿八经读的第一本书是日本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里面有很多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拿来就用。从这本书开始,到年末的时候,我一共读了33本书。
一书一世界
对世界的好奇,是读书的开始。人的好奇心很奇妙,是一种迫切想了解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又会发生什么的愿望。书本恰恰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每读一本书,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一个新鲜的、自己世界。《魔鬼数学》是一片数学的世界,原来数学如此有趣;《优秀的绵羊》让我们一窥美国的精英教育;《人生的智慧》播下了哲学的种子,探索人生的意义;《剑桥艺术史》开启了艺术的窗户。。。一本书就是一把钥匙,它帮助你打开一扇窗户,看到一个新世界。
读书读自己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读的其实是自己。因为你读的书都是你感兴趣、渴求去探索的领域。你心中想什么,你就会去读什么。书中能够打动你的,往往就是那些能够呼应你内心的那些文字。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者检查自己。
越读越无知
苏格拉底有句绕口令:“我知道我不知道什么,但是你们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
这是一个死循环:既然不知道,那你又怎么知道???
突破这个怪圈,只需要一个思维:
1.承认自己的无知,虽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无知
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努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3.重复前面两点。
书籍就是探索世界最强有力的工具,越读书,你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我当然还是我,但是,我确定我是怎样的我,这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书?谷歌公司曾经启动了一项“数字图书馆”的庞大工程,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球藏书总量究竟为多少?谷歌在2010年的时候,公布了这一数字:打算将首先,你是谁决定了你选什么书读。你看一本书,总是循着你自己很好奇、感兴趣,想去探索的内容去选择,而书中打动你的,也只能是那些呼应了你内心的文字。
道长的这句话,我很认同。说到底,读书就是读自己,读世界,然后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有喜,有悲,不怨,不悔。最终找到自己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我读故我在。
学会选择
那么读什么书?
梵高评判一本书的标准,是凡高衡量一个画家是否杰出的标准,那就是看他是否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那么评判一本书的标准,也应该是看这本书有没有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这个世界,原先自己根本看不到的地方,或者一些模糊的地方,在看过一本书以后,会看得更清晰,用德波顿的话说,就是让人大开眼界。
看了梵高的这句话,我就想说,梵高在成为天才画家之前,他一定是一个哲学家。他正是欣赏别人看到的东西,然后才发现只有自己才看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象梵高通过 画看到了伦敦的雾,他的内心是多么欣喜,我们更可以想象,他来到普罗旺斯,看到那些桉树、,别人不曾看见,心中是多么地欣喜
那些好书
最后,我要分享今年看过的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