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从政治和制度层面考虑,另一方面是从文化和社会习惯层面思考。
首先,从政治和制度的层面来看,立长子为太子的做法体现了一个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天下大定,皇帝是国家最高的领导人,皇帝在世时对国家有着无限的权力和影响力。由于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的经济生活稳定,社会治安相对较好,因此政治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在政治上,立太子是用后代来保证皇位的继承,避免国家陷入内战或混乱状态。长子承欢,次子承军,三子承谏,四子承侍,五子承贤,这种分工合作的架构,从制度上确保了皇帝继位的衔接,不仅可以稳固皇位,还能延续辉煌的王朝,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其次,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立长子为太子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习惯的延续。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社会习惯。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非常重要,传承血脉和延续家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古代的皇帝,在传承血脉的角度上,也希望通过立长子为太子的方式,继承血脉,并且延续先祖们的辉煌历史和政治成就。同时,由于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父权”制度,即家庭中的父亲拥有较高的权利和地位,这也导致了立长子为太子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一种社会惯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立长子为太子是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在古代的中国,立长子为太子保证了皇位的继承和政治稳定,同时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虽然在现代的中国,皇位已经不存在,但是传承家族文化和强调家族渊源仍然伴随着中国文化和传统,可以说,这种传承和延续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