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
在翻开《民国那些教育家》之前,特意百度了一下以备明确理解这一概念。提到“教育家”这三个字,我们大部分人脑子里首先出现的应该都是“孔子”吧,然后我还能想到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近一点的有蒙台梭利和约翰·杜威,但对于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在我的知识范围内所能直接列举的名字却不多。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智效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关注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他认为研究知识界的前辈,实际上也是为了反省自身。
对于“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个问题,乍一看我也是作者所说的那“许多人”之一,就像“人为什要吃饭”一样是一个无须思考,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如果继续追问,继续深究,确实没有吃饭那样简单。我无法给出一个我觉得满意的答案,那就说明我需要通过了解来学习,这也成为了我翻开这本书的动力之一。从学前班甚至可以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接受“教育”,回头看这么多年的时光,“上学”真的是我们从小到大坚持得最久的事。如果你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你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答案而感到开心。但如果没有,我觉得可以从这里出发开始慢慢去了解。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家和哲学家的帮助。然而我们生活的时代,却几乎是没有教育家和哲学家的时代。在一个没有教育家和哲学家的时代,受教育家的人就会感到迷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失去方向。
这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关于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问题,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角色的人之间都有过一些争论。从社会环境到公共资源,从群体效应到个体因素,很多个方面去讨论,无论觉得公平也好,压制也好,各有褒贬,无法统一。作为一个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这个教育体系实在有很多的疑惑,但我没有办法在这里站在制高点就此去发表任何确切的观点。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非常欢迎你能够留言或者私信与我沟通交流。
以下就只关注时代回响,说说我从这六位大师的身上感受到的人格魅力。
一:傅斯年
制定台湾大学的八字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他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应了他的这句名言,为纪念这位一代宗师而设的“傅钟”只敲21响,用于提醒学生剩下的三个小时要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被尊称为“教授之教授”,本人终其生却“学士”学位都未拿,因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反观我们现在迫于现实多少人都是为了学位而待在学校。杜绝“一旦毕业就谢天谢地”的思想,应该把上大学当作进入社会的准备,更加明确了自己应该如何度过所剩无几的大学时光。
二:潘光旦
崇尚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出身于一个世代乡绅之家,在校期间因跳高受伤截掉一条腿,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完全是一个励志的典型。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我认为最有必要重新认识的是关于学校为什么要放假的问题: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学问,为了“知识生活的解放”,为了给学生多留一点自由自在地学习研究的机会,用这个自由发挥个性和才华,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之中。也是在大学一年以后才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度过寒暑假的方式,为浪费掉的时间惋惜,更明白珍惜需要做的是为以后的假期做好安排。
三:陶行知
他的学名“文濬”应该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因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我始终觉得在他的观点中很霸气的一句话“教育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提倡“教学做合一”,由于自己出身贫苦,而更着重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仅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更成立了晓庄师范学院开创了乡村师范的先河。这所院校就在我的附近,读到这里顿时倍感亲切,真真实实的历史其实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关注一下自己学校的校史,或许你就会有所发现。
四:叶圣陶
感谢他在早年教学生涯中就讨论了女子教育问题,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我们小学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将老师比喻成“园丁”,原来是出自他的《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首先把小学生比作植物,把小学教师比作“种植家”。他的观点与苏格拉底一致,认为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教师的作用是唤醒潜藏于学生内心的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层面,这说明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唤醒学生潜在的追求真理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或许就在我们之中的一些人都想过去当老师,希望能够思考清楚不要盲从,认真选择这份特殊的职业。
五:陈鹤琴
家庭教育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门崭新的学问。他系统总结了儿童心理的七个特点等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更提出了合格父母的八个准则和教育孩子的十条原则等具体的方法。除儿童教育之外更受教于他的求学观念:不仅限于读书,而是包括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求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实验观察,而是阅读参考,三是发表创作,四是批评研讨。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但如果只是把一本书翻完而不去自己总结消化的话,那么遗忘了就什么也没留下。如果有一个记录和创作的过程,再加上反馈和讨论,收获到的东西远远比原本的书本要深刻广泛地多,希望你也开始尝试慢慢一起养成这个习惯。
六:舒新城
班级制是我国现在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如果不是读到舒新城,我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教学制度,并且目前全世界有400余所"道尔顿学校",如果感兴趣关于“道尔顿制”的具体内容和革新方面我希望你自己去了解。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教育领域最主要的就是推广道尔顿制的经历,但因为中国在教育领域既没有像杜威那样的哲学家,也没有像道尔顿教学法的发明人帕克赫斯提女士那样的实践家,结果可想而知,使其传入中国后成为“一种盲从或赶时髦的运动”。平生二十一年竟然从来没有想过,经过两种制度的对比后,觉得对于我们的班级制的缺点暴露无遗,但中国的教育要改革又真的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太深奥了,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以后要当教育家的同学们去思考吧,愿你们也为了自己的孩子少受摧残,尽快推动发展,给予一些希望吧。
全书的最后附编是关于通才教育。罗索夫斯基认为通才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人。仔细想想,谦虚、仁慈、幽默等品质好像才是在学习以外想要成其为一个“人”所需要获得和拥有的东西,其实这就是我内心一直真正追求和向往,可以让我感受到“活着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啊。
伴随着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的陆续公布,高中教育在向大学的模式靠拢,文理不分科、高中学业成绩纳入高考衡量范围等措施的执行不知道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推动力,未来会怎样我们也只有跟随时间去印证。教育是思想的传承,国之大业,革新是必然。纵然看得到有太多的阻力也已经听到了一些抱怨的声音,我都是一个变革的积极乐观者,就算进程缓慢并且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矛盾和争端,也请抱着希望期待我们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