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幸接触到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我才意识到2009-2010年,我开始从管理他人走向了管理经理人员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分了两个部分走,一个是在他们的储备阶段,发掘期,一个是在他们成为经理人员之后,陪伴期。
2009年我开始培养管理者,2010年提拔了他们。为了避免他们再走一次我的管理转型虐心之路,2009年作为储备管理人员时,发掘期我有意识地开始训练他们的一些能力,比如:
招聘面试能力,我在招募任何一个新员工的时候,都会让他们一起参与,最开始是我面试他们看,送走候选人之后,再一起复盘: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想看候选人的什么特质?”
“这个部分有疑惑,可以如何往下追问?”
.......
慢慢地就转为他们主面,我来观察,根据他们的面试过程,做分析点评和复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面试技能。
会议管理能力,很多会议安排他们主持,让他们尝试,也辅导他们学会:
如何设定会议目标,
会前要做哪些准备,
会议中如何带动团队成员的参与,
销售数据怎么看,怎么分析,怎么使用
会议中适合使用哪些语言,哪些语言少用?
......
也是我做他们看,他们做我看,然后共同复盘,共同成长。
员工带教能力,“至少辅导两位新人转正”,是他们成为管理者的硬考核,被列入了绩效考核,如果这条没有达标,没有提升的可能性。
除了常规管理能力之外,还会要求他们复盘自己的销售技能,整理成培训资料,在团队内部分享,帮助他们先看到,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做得好,才得以成为Top。首先确保看见,然后再学会把这些能力复制给团队成员。
因为有了前期相当于实习管理的过程,他们提升之后,并不像我当初成为管理者那么茫然无措了,可以比较有章法地推进管理和带教工作,成长为优秀的新经理人。2010年团队能够实现212%的完成率,离不开他们两位的优秀表现。
而我也在管理的职场生涯上,实现了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的转型,这一步跨上去了,而且还算小有成绩。
这一步转型的区别在哪里呢?
管理销售,更像师傅带徒弟,真的是很多自身的销售经验,手把手地交给团队 的同事们。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大销售,见客户的频率和密度还是很高的,通过客户现场的实践和言传身教,来带动团队成员拿下一个又一个单子,通过这种在岗实践和培训,让学员看得见也学得会。这期间大客户管理至少占了50%的时间,员工销售过程管理和辅导占了另外的50%。这过程中涉及员工思维和员工能力比较多,员工治理的部分还是很少的。
管理经理,自己则更像教练,很明显时间留在公司内部多了,要通过辅导经理,来实现帮助一线员工的诉求。了解员工和员工手上的客户,很多时候有点二传手了,这个周会、月度会议、季度会议这样的管理平台,收集、获取和分析一线信息就变得非常重要。要考虑,会议怎么开更有效,用什么样的报表收集大家的日常工作资料,既不用增加大家太多的工作时间,又可以帮助自己有效管理团队,这个阶段,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
其次是保持和经理高频的沟通,而且必须有节奏,避免漫无目的地沟通。包括员工、客户,经理情况的了解和分析等等,形成常规的定期沟通机制。定期非常非常重要,业务负责人,很容易因为压力,放弃常规管理,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个大窟窿了。管理经理和管理销售其实是一样的,管理常规很重要很重要,面对新任管理者,我至少坚持每周面对面沟通一次,雷打不动,因为这个阶段,在培养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任何的思想变化,都非常关键。
再者是做一个好的观察者和辅导者,定期旁听他们的团队会议,也定期旁听他们的员工面谈、陪同他们一起见客户。这个过程我持续了很多年,旁听为主,偶尔会直接介入,但因为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练兵。可能同一事件他们处理需要2小时,我处理仅需要20分钟,但这种机会训练对他们太重要了,所以我必须忍住不直接下场,而是退后观察他们处理,然后协助他们复盘。这个时候既能看到他们自己做得特别棒的地方,毕竟他们自身也很优秀,也是一种教学相长,对我也是一种输入,又能看到他们需要提升的地方,给他们以指导。
两位管理者的成长,既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突破和发展,也使我在管理上又前进了一步,更是让一群前赴后继的优秀销售,看到了团队未来的成长空间,这绝对是一举多得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