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人反映,有些家长群“排队”点赞、“盖楼”留言、晒娃……原本用来加强老师家长联系的群已经悄然变了味。
另外,最近听说北京市一所小学开始在教师群体间倡导家访,并把这种传统的模式常态化。迄今为止,该校老师已经走进118个家庭;学校正副班主任已经实现100%参与家访。
上周末,发起语音讨论,关于家访的话题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踊跃参与。在后台留言中,有人说:“很支持,因为家访比微信、qq更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说:“应该说家访确实能更全面了解学生,但现在老师从早忙到晚,哪里有时间家访呀?”
其实,不论微信群还是家访,都是形式,家校沟通才是本质。老师家长们,在您看来,微信群和家访各自有什么优缺点,你们更倾向于哪个呢?
家长群“好用”还是“好烦”?大家有什么体会?
有一个群,老师家长沟通更方便了
老师会在群里布置作业,通报孩子在校情况,通知班级相关事宜。家长群很方便大家了解基本信息。
有些老师,甚至每天发一些孩子在学校的视频,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确实非常实用。
还有的家长表示,有事老师在群里统一说,避免了孩子从中传达可能出现的误解,沟通更快捷透明了。
公开解答问题,提高沟通工作效率
有时,一位家长在群里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多位家长的疑问,老师做出解答后,实际上是同时回答了多名家长的问题,避免了私下交流,老师反复回答的情况,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减少压力。
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轰炸”,有时让人吃不消
有的家长反映,家长群建立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却可能出现脱离控制的情况。比如,有的家长在群内晒娃求关注,有的往群里发微商链接,让一些家长“不堪其扰”。
而老师也不轻松。有老师表示,过去打电话或者见面,家长普遍有时间上的顾虑,但有了群之后,曾遇到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点赞、盖楼……家长群有点变了味
“排队”点赞、“盖楼”留言、集赞、微商代购……有的家长表示,现在的一些家长群有点儿变味儿了!
江苏淮安一位市民表示,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诸如此类应答。
可有的家长却认为:有老师在的家长群,大家讲话要得体,要体现家庭教育水平;老师发通知后,回复要及时,体现出对学校事务的热情参与。
北京一小学另辟蹊径,倡导家访常态化
放下这边“好用”又“好烦”的家长群,咱们再来看看北京这所小学的做法。他们另辟蹊径,开始关注传统家访了!
“当老师来到学生的家庭,也就把对学生的关爱带进了这个家庭,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他们会在我们无形的关爱中学会关爱。” 北京市东城区艺美小学的校长金辉说道。
虽然不是硬性的规定,但四年来,家访已经成为该小学老师们自愿进行的常态化工作,目前学校正副班主任已经实现了100%参与家访。
通过家访,老师发现孩子们的另一面
2014年,刚休完产假的赵老师接手了新的班级,这是她第一次从低年级开始带班。与中年级不太一样的是,低年级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高,家长们特别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详细情况。”于是赵老师响应了学校的倡议,开始了“走家入户”。
通过家访,赵老师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家长做小生意、工作节奏紧凑,很少有时间看手机。赵老师把这些父母归为一类,每次学校有了通知,就会直接电话通知给这些父母,或者跟家长提前约好方便通话的时间再进行沟通。
“家访之后,孩子的有些表现我也就能想明白了。”家访除了帮助赵老师提高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效率,也使她更能了解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如今,当年新接的班级已经升到了五年级,作为班主任,班上36名学生的家庭,赵老师也已经访了个遍,有的“重点关注对象”,赵老师去了还不止一次。去家访可不是“打小报告”,其中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和学问,“我们不是为了指出孩子有哪些不足,而是和家长一起寻找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方法。”
通过家访,读书会被碰撞出来
有一段时间,吴老师一直在想到底该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当她带着困惑去家访后,发现很多家长和她有着同样的期望。“利用零散时间办个读书会怎样?”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有家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尽管时间仓促,这一建议还是得到了十几位家长的响应。围坐在小区花园里,孩子们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
后来,在新的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读书会的内容和形式更丰富了,阅读成了这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里最时髦的事情。
“孩子们从之前的不会表达,变得大方、自信,平时的读书会给了孩子们在大众面前展示表达的锻炼机会。”两位班主任感慨,家访碰撞出来的火花让很多之前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家长参与多了,学校的工作也就更顺畅了。”
为家访“叫好”还是“犯愁”,老师家长有话说
有人说:家访是无法取代的温情。那么对于家访,老师家长们又怎么看呢?
听说老师要来家访,家长说……
1.欢迎!不实地家访,就没法了解一个学生
有家长表示,老师最好能在假期中挤出时间,到学生家里走一走,与家长、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
温州市的黄女士认为,如果不实地家访,就不能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电话、微信等确实方便,但涉及具体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家长一般不太愿意透露。然而,这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
“上一次来家访的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和另一名任课老师,两位都很年轻,但看得出他们很紧张。”济南市的马先生表示,他很欢迎老师家访,既可以与老师沟通孩子校内校外的表现,也希望孩子此时能表现得更有礼貌,给老师留下更好印象,这些都是“电子家访”做不到的。
用户@旋侣人生留言说:“用微信是摸不着看不到孩子的一些实际情况的,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是一个样,在家里表现又是一个样的,所以,还是保持传统的家访模式好。”
2.担忧!老师为什么来?怎么招待?会不会怠慢老师?
有家长坦言,时下联系方式多样,老师在工作之余还要家访,实在太辛苦。还有家长认为,上门家访既给家长压力,生怕招待不好老师,又让孩子心里忐忑不安,所以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上门家访。
温州市的杨先生家里有个读小学的女儿,他表示,如果没有特别情况,老师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联系家长。“坦率地说,对于老师的来访,我感觉挺有压力的。我们想知道孩子在校表现如何,或是老师认为有需要和家长沟通的,直接通过电话、微信就可以了,省时省力。”杨先生说。
“老师来家访我们家长是非常欢迎的,就是怎么接待有些犯难。”合肥市的李女士说,周一学校通知可能会选择一些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家长群里就炸锅了。李女士私下和几个关系较好的家长商量怎么接待老师,大家的意见也不统一。
上门家访,老师说……
1.走进学生的生活,很有必要
有老师说,传统的家访模式有助于学校、教师更深入学生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家访的对象可以是有选择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性格、学习等方面有一定欠缺的孩子,这部分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平时很少与老师主动沟通的,所以老师主动走进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用户@cjf-lf留言说:“家访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能够给教师解决学生身上各种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2.班里孩子不少,平时工作忙,家访耗费精力
“传统的家访是好,但是老师承担的压力太大了。”温州市一位小学老师坦言,上门家访有一定的限制因素。比如说,要做大量的事先准备,还要提前跟家长沟通。
用户@蔡玉巧就深有感触,留言说:“家访已经一周了,每天9点回家,累吐了。”
老师不仅担任教学任务,而且要忙教研等事务。一个班按40名学生算,每人家里去一趟,还得挑时间,将占去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家访“遇冷”“遇热”,老师也为难
孙老师是合肥市一小学的班主任,有一次,她准备家访自己的学生小颖。因为她在班上比较内向,为了避免家长提前做准备增加负担,孙老师没有提前告知家长,直接找到了小颖的家。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当她说明自己的身份后,屋内一位自称是小颖妈妈的人却告诉她,家里很乱,孩子父亲也不在家,不方便接待老师。孙老师最终吃了“闭门羹”。
用户@邂逅2017留言说:“家是相对比较私密的地方,如果老师突然通知要来家访,会感觉有点尴尬”
然而,如果家长过分热情也让老师有些招架不住。
温州市一位老师说“一到学生家,还未聊上几句,家长就开始张罗饭菜,坚决要留我在家吃饭。”
“家长说在一个地方等我,怕我找不到家庭住址,结果到了地方后,就被直接拉进了旁边的饭店。”薛老师是合肥市一知名中学的班主任,而这几天的家访过程中,类似这样“热情”的家长已经不止一位,这让他感觉有些难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