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和孩子共读的第17天,完成的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刚开始读的时候,没搞明白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明明是描写的自然风光怎么题目是观书有感呢?仔细想来,真是拍案叫绝!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但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
朱熹借着写池塘,进一步发出了追问:“问渠那得清如许”——此处的“渠”是当时的口语,是“它”的意思,朱熹用口语入诗,起到了清新易懂的效果——池塘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自问自答,原来是源头为它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活水啊!
在这里,“源头活水”又是一个意蕴深长的譬喻。朱熹借着眼前的一池清水,把这个奥秘一语道破:池塘想要保持清澈,要从源头不断注入活水。那么,这种“源头活水”又该从哪里获取呢?朱熹有没有告诉我们?让我们把注意力回到诗歌的题目——《观书有感》。答案就在这里!“源头活水”在书中寻得!
这首诗题为《观书有感》,却只字不谈读书,但最终又在思想的层面回到经典,可谓用意深长。
而我现在每天坚持更新简书已经有一个月,有时有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写起,其实还是源头活水没有到,书读的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