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赏诗词品历史】,欢迎关注,领取更多惊喜福利!
对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家都很熟悉,这首千古名篇可谓句句经典,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蕴藏着浓浓的思念与亲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苏轼当年因为和主张革新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自请流放外地,辗转多地为官。虽然身在他乡,但是苏轼的心里却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兄弟苏辙。
他曾多次要求将自己调任到和苏辙距离比较近的地方为官,以便兄弟二人能够时常相聚。公元1074年,苏轼来到密州,与兄弟相聚的愿望再次落空。
两年之后,思念之情在他的心中涌动。恰逢中秋月圆之夜,苏轼感慨万千,看着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数百年来一直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辙其实也回了苏轼一首《水调歌头》,同样堪称经典,两首词各有千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苏辙的《水调歌头》,重温他们兄弟之间的故事与情谊。
《水调歌头》
宋代: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在公元1077年写下的,也就是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之后的一年。
这个时候苏轼又即将启程赴徐州上任,漂泊多年,居无定所,兄弟二人七八年时间没见,短短的相聚之后又要再次分别,这种骨肉亲情之间的联系更为感动人心。
虽然他们在徐州一起待了百余天,但是对于他们兄弟二人而言就如同弹指一挥间。去年的中秋佳节,苏轼借着月光表达自己对苏辙的思念,今年的中秋佳节,两个人终于重逢,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团圆。
然而苏轼在中秋节后还有赶赴南都,现实生活的制约让他们倍感无奈,但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也束手无策,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苏辙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表达自己对哥哥的不舍。
这首词同样立意高远,将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不仅仅有血肉亲情的自然流露,也有对人生思考的冷静表达,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如果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感情浓烈,那么苏辙的《水调歌头》则更为凄清悲凉。或许苏轼当时吟诵的时候心里想着相逢,而苏辙下笔的时候眼前则是离别,所以情绪有所不同。
苏辙一开始就说兄弟二人聚少离多,按照中秋佳节来算也有好多个年头没能相聚了。本来兄弟二人泛舟河上是一片欢乐的,但是心里却暗含无限悲凉,眼中也不经意看见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有很多著名诗人词人都曾以“凉州”为主题来进行创作,比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的就是将士戍守边关、马革裹尸还的悲情;
还有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将那种边塞的荒凉描写的淋漓尽致,也让相隔万里的挂念更为动人。因此,苏辙在这里用“凉州”这个意象可谓意味深长。
词的下阕直接描写苏辙自己的内心活动,明月清风,美景怡人,但是这种美好的欢聚场景即将远走,也暗示着兄弟二人的分别。虽然头顶同一片明月,但是两个人很快就又要相隔天涯海角了。
苏辙在最后用了一个典故:王粲当年滞留荆州,一待就是十二年之久,壮志难酬。当王粲独上高楼、凭栏远眺的时候,心中翻滚着无限乡愁,所以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
王粲怀念故土的情感流传千古,而苏辙和苏轼骨肉情深,分别之后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相聚,前途未卜,生死茫茫,不禁悲从中来。
或许离别本来就是人生的必然,这也告诉我们要更加珍惜眼前。这两首《水调歌头》您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