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 牧民》
身处被一线城市包围的二线县级市,土著居民,95前老姑娘。
一、本地人的态度
从小,总会听到大人说起外地人如何如何不知礼节,如何如何坏。虽然也会听到说本地谁谁怎么没出息,却比较少。即便如此,他们也会和外地人打交道,只维持表面的和气,特别是外公那一辈的,几乎没有和外地人做朋友的。到了妈妈那一辈,就有一些外地人朋友了,却不交心,只当酒肉朋友。
谈婚论嫁时,一般家人会叮嘱不要找外地的。男孩还好,会娶一些在这里打工的外地姑娘,但一般家境好一些的还是首选本地女孩。女孩子找外地的基本都会被反对。当然,也有他们的考虑,一是他们家不在这里,想跑就跑,女孩容易吃亏;二是这里多为独生女孩,流行婚后生两孩子一家一姓,而外地人很多仍遵循随父姓的习俗;三是疼女儿的父母都不愿孩子远嫁吧;四是已经嫁了外地郎仍在本地生活的本地姑娘家里会有源源不断的外地亲戚长住,不服房租,不做家务不赚钱,这个还是比较少,有点素养的都不会这样。
二、外地人的“恶”
接下来说说本地人眼里外地人的“恶”,我听得最多的就是骗了钱跑了或者结婚了跑了,其他的是从新闻里看的,比如某聊斋。本地人最担心的是他们的睚眦必报,长辈总会警告,不要去惹外地人,小心被他们“阴”,这是方言,大概是暗地里害你的意思。大概由于身处异乡,缺乏归属感,同乡之间容易结成互助的小团体,有些“讲义气”的就会一起报复欺负老乡的人。
三、为何“坏”
我以前一直觉得是长辈们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细想,他们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长辈们不能辩证看待,一棍子打死所有外地人。
如题记所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外地人无依无靠,只身来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温饱得不到满足,内心不够坚,本身素养不够高的就可能激发内心的“恶欲”,就如灾荒战乱年代更容易出现杀人越货的事件一样,荀子的“人性本恶”,小女子坚决赞同啊。
第二,做坏事的成本低。不管是犯罪还是违背道德,都更有机会跑掉,都没什么身外之物要舍弃。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本地人中不是没有坏人,但一般家在这里会收敛些,而外地人则不必太顾虑这些。
第三,我觉得和受教育有些关系,当然受过教育的人当中也有坏人,不是常说,就怕流氓有文化嘛。受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内心的恶欲,本身被共产主义和各种正义熏陶那么多年,耳濡目染总会提升思想觉悟吧,不如对不起背的那么多书;还有就是受教育一般会更懂法,知道犯罪的成本,不敢太过分,当然极端分子也是有的。另外,学历高一些,一般也更容易在外地谋生,温饱问题总能解决的。
最后,外地人的“坏”有一部分是被本地人渲染出来的,有些像“老虎”与“黔驴”,外地人家在远方,并非知根知底,本地人就容易产生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在外表现就是容易把外地人偶然的坏事或某一个做的坏事当成所有外地人都这样,在以那事告诫亲人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就会形成“外地人坏”的普遍思想。
四、后记
本文无意针对任何人,我身边的朋友、同事、客户,几乎都是外地的,我也觉得他们大部分善良真诚,男朋友也是外地人,是个正直帅气的北方汉子(我发誓没有秀恩爱)。而我所见的本地人也多为善良,比如妈妈,家里种了菜会分给外地人邻居;因为心疼一位邻居家的小女婴没有像样的衣服,把我小时候的衣服娃娃送给人家,我家条件也是刚够温饱的那种。
写下这篇文章只是因为今天就这个问题和爸妈争辩了一番,想找个地方一吐为快。
最后,小女子经事少,读书少,文章多有不足之处,还望指证。若有言辞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看官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