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易经.系辞下》的“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中”一句的评论中这样说道:“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其意思是说一个人德行浅薄但是处于尊贵的地位,智商低下却硬要去自作聪明地谋划大事,综合能力不足却要不自量力地担任重大之事。这三种情况,有史以来,几乎没有人不因此倒霉,几乎很少有不会招来灾祸的。“鲜不及矣”的意思是很少人不被这样的错误所累及。第二第三种情况先存而不论,本文重点论述第一种情况。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重德性的文化。一个人失了德,则会导致众人避而远之、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局面。一个失德的人阴差阳错地占据了高贵的地位,因为他不能以德服人,往往会导致众叛亲离,往往会招来灾祸,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不配位,这四个字的关键在于一个配字。配者,匹配也,适配也,与之相适应也。徳不配位主要有德高于位、或德低于位、或者德位恰恰匹配的三种情形。但是我们惯常讲的却是德低于位这种特指的德位不匹配不相适的情况。
一个人徳性低于所占据的位置,古人叫窃位。对于这种窃位的人,古人把他当成偷盗之徒一样对待。只不过一般的贼子偷的是财物,窃位者偷盗的是天下公器:官职官位。中国人往往以吏为师,尊重有官位的人,因此对窃位者较之一般偷儿毛贼更为痛恨。因为小毛贼造成的损失可以计量,十分有限,而窃位者却往往会为害一方,甚至祸国殃民。
对于个体而言,为什么说徳不配位,必有灾殃呢?其实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下公器必须是有徳者居之。有德者居于高位,就会为政以德,实行仁政,敬天法祖,保民而王,救生民于水火,解万民于倒悬。反之,一个无徳之人居于高位,就会无法无天,滥用职权,滥施淫威,陷万民于水火,置生灵于涂炭,这样就会激起民愤,怨声载道,非社稷之福。这个是从大的角度讲出来的道理。从小的方面讲,徳行浅薄却居于高位,其言其行往往难以服众,众人往往会觉得他说的话做的事都会偏离轨道,会釆取不信任的态度对待,长久以往,就会让徳不配位者失信于众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墙倒众人推,最终会失去曾经的权位。
为了避免这种徳不配位现象的发生,居于一定权位的人要自省自警自律自重,不断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自觉地用仁义道德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圣贤的言行来规范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社会形象,使自己的德行高于或相当于自己所居的位置,先占据道德的至高点,进而用自己合乎徳性的实际言行去赢得众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处于不败之地,避免身败名裂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