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后的一个平安夜也这样不出意外地悄悄来临,学校内外四处洋溢着温情的气氛,尤其是在这清冷的冬夜。
大学之前对平安夜和圣诞节这类洋节是没有太大的概念的,只记得那个时候家里信奉基督教的同学总是提前好几周就开始忙碌了,因为要准备教堂的节目,而我不是,所以也插不上话,依旧做我的作业,看我的教科书。小学那一会儿特别羡慕他们能够打扮得美美的或者是帅帅的,脸上擦点胭脂,嘴上抹个口红,穿着订做的西装和连衣裙,跟电视里面走出来似的。那个时候被长辈灌输的思想是这是个带有宗教性质的节日,只能给基督教教徒过,其他人是不可以的。所以心里又是羡慕又是抵触,跟蚂蚁在挠似的,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
高中的时候,大家手里也渐渐有了几个闲钱,便开始流行送礼物了。最多的还是苹果,手里比较富裕的同学送蛇果,听说是“舶来品”,深红深红的,红到骨髓里,是校门口水果摊上卖的最贵的了,所以很少有人能买得起。我一直觉得它长得很好看,兴许是因为贵的原因吧。手里没什么闲钱或者是不怎么讲究的同学也就买个一般的“红富士”,那个品种在我们那儿比较常见,经济实惠,吃的人也多。这一天是男生女生互表心意的大好机会,我们顶着高考的压力和班主任的监视,互送苹果还是小心翼翼的。有的不是一个班,可能隔着一栋教学楼或者是隔着一层楼,就拿着包装好的苹果到教室,通常会引起不小的惊动,不过也不像偶像剧里那样夸张。到了晚上可就热闹了了,晚自习总是在安静之中夹着一股窃窃私语,下课铃一响,班上的嬉闹声就比往日多了好几倍。收苹果收的最多的一般都是女生,而且并不是什么品学兼优的同学,通常是那种成绩中等却爱笑爱闹,跟男生女生都能打的火热的人。
到了大学,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个节日扑面袭来的气势。大学毕竟是小半个社会,有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院,不同的社团。我们疯狂地参加各种组织各种活动,充实离开家的时间,这个时期的我们孤单又向往热闹,有着蓬勃的野心,急需外界的认可。重要的是这时的我们不用每周或者是每天回家,大多数人都是离家很远出去求学,我们身边只有同学同学和同学。这样的洋节不像传统的节日,没有放假一说,反而机缘巧合地把所有人都凑到了一起,然后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这个节日中。差不多从进入12月份开始就有点征兆了,到了前一个星期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商家都张灯结彩,就是像我这种再没什么概念的人也被这种气氛带动了。到了平安夜那天晚上,处处都是卖苹果的,连平时的水果小贩在平安夜这晚也只卖苹果这一种了。学生宿舍被贴上圣诞老公公的画像,挂上彩带和彩灯,进出宿舍的时候,看到同学们像装饰新娘一般装饰房间,我想她要是有感应的话今日应该特别高兴吧。大一的时候跟一群新认识的朋友吃了晚饭,收到了好几个苹果,有个人的,有班级的,大二的时候同样收到了班级的和社团的。那个时候才知道大学里面平安夜发苹果几乎是惯例,你所在的班级,社团,学院都会把苹果发到你手里。大三的时候自己担任了一次发苹果的角色才知道也是挺不容易的,为了避开涨价提前好几天订购,然后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为了节约经费,又自己把苹果包好。等到了平安夜送苹果的时候,发现好多人上完课早就不在学校了,基本上都去热闹的商圈“你侬我侬”了。虽然学校文件早就下发说不要在圣诞节期间去人流量大的地方,但还是挡不住我们一颗向往外面的心。
今年的我吃完晚饭后,自己买了3个苹果,身边同一届大多数同学早已回家,或去实习,在学校的人寥寥可数。班上分发苹果的事并没有人来组织了,参加的部门在大三结束的时候也已退出了。走在校园的路上,偶尔看到几个人走过,大多提着苹果。可能是没下课,外面并没有记忆中那般热闹,路灯一搭没一搭地在冷风中摇曳着,路过图书馆的时候,看到那里灯火通明,显得格外醒目。哦,还有一天就要考研了,那里人满满的却很安静,好像外面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一样。
我们最难忘的校园时光,或尴尬的,或热血的,或平淡的,也许伴着这平安夜即将远去,而我知道我们的梦想还在继续。